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DHCA) 一氧化氮(NO) 神经系统
1967年Hikasa等首次提出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DHCA)技术并由Okamoto等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975年Griepp[1]应用于成人大血管手术以来,大大提高了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成功率,但单纯停循环超过60分钟,术后易出现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DHCA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其中谷氨酸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为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谷氨酸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导致大量Ca2+内流,激活NO合酶,NO的合成增加,因而NO在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1. NO的生化和生理特性 NO在体内的生理作用非常广泛,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 (1) 调节血管张力。血管内皮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可持续释放NO,以维持一种基础的血管张力;(2) 调节血压。Witte等[2]证实,NO/cGMP系统参与大鼠正常血压节律性波动的调节。高剂量NOS抑制剂L-NAME(30 mg/kg体重)使大鼠呈现相反的血压波动节律;(3) 调节器官血流量。在整体动物,NOS抑制剂体循环给药常可引起冠状血管收缩;(4) 抑制血细胞粘附于内皮。内皮产生的NO可抑制多种血液成分如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5) 抑制血管内皮下细胞增殖。内皮释放的NO在体内还有抗血管壁细胞增殖的作用。有研究证实,慢性抑制内源性NO合成会导致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发生明显的增殖反应,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狭窄[3];(6) 抑制血小板聚集。Shahbazi等[5]研究了NO供体S-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AP)、硝普钠(SNP)、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血小板在覆盖有纤维蛋白原表面的蔓延的影响,发现这些NO供体对血小板的蔓延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的能力为SNAP>SNP>GSNO,这种抑制作用可被氧合血红蛋白所逆转[4]。
二、NO与脑缺血损伤
三、NO与深低温停循环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