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传统中医药产业将面临强大市场的挑战与竞争。笔者于2000年应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撰写探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研究",以通过回顾中西医药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双方优势与劣势,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策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本文被录为大会宣读的交流论文,当时会上虽然讨论热烈,但却多谈难共识的概念,少谈三化;虽然中医学首创了基本符合现代医学的观念,但却缺乏国际规范的量化标准;虽然我国是中药材生产最大国家,但却是中成药出口小国;为此,需再探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研究"。
近500年来,西医药学随着化学、光电工业、生物学、计算机和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16世纪开始从人体解剖学进入器官病理研究,17世纪从发现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生理学研究,18世纪开始实验研究,19世纪开始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研究,20世纪开始基因、分子医药学的研究。西医药学建立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基因图谱与基因工程、研制磺胺类、抗生素类、阿斯匹林等化学分子药物与疫苗、旦白质、DNA、 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药物,首先为人类消灭与预防烈性传染病作出革命性贡献,并建立了基因-分子医药学的先进理论。西医学不仅深入研究生命物质的微观世界,而且也广泛研究产生与影响生命物质的宏观世界,即从细胞、基因、分子等体内物质到社会、地球、大宇宙等体外环境,从神经、体液、器官等结构到生理、心理、活动等功能,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传染到流行病学、免疫学、药物学等诊疗,从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学、化验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学科揭示人类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体征、症状,到为人类医学史上建立了科学的诊断学理论和针对病因病位的治疗学理论。在治疗学方面,除了采用药物与手术治疗之外,还开展了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纳米药械的等多种治疗手段。现在正在研究基因组学、基因图谱、蛋白质图谱,应用基因工程,优化遗传基因,消灭遗传疾病,研制基因一分子可控药物,修复病损基因与消除人体毒害物,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遗传学、保健学与治疗学作出第二次医学革命大突破。
中医药学是在一个国土最大、气温带最广、人口最多、天然药源最丰富、应用天然药物防治疾病经验最丰富的中国,逐渐创立与发展的最优秀传统(人类)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专业医药人员不断采集、治疗、 体验与总结, 终于在公元前221-220年秦汉时期就出现了30余种本草书目,记载了各药采收、应用、食禁、配伍、炮制、性味等等内容,到公元1552-1558年由世界四大科学家之一的李时珍编写出200万字的"本草纲目"巨著,收药1892种,绘图1109 种,附方11000多首,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大成, 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最近20多年来,中药学发展迅猛,建立药物实验研究,将药物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的物质结构及生物活性的研究,编写了一系列"中药系统工程体系"的巨著,总结了前人和当代中药学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成就。也在公元前2世纪秦汉防时期我国就有了中医学首部著作- "内经",记载了望、闻、问、切四诊,"治末病"的预、确立"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以扁鹊为代表的伟大医学家,总结了以"内经"为代表的诊疗理论。公元141-1746年,先后由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为代表的中医药学家不断继承与创新,分科分病分药越来越专业。另外,针灸学也由战国时期著书"灵枢",至晋代皇甫谧继著"甲乙经",以后迅速发展到国内外。古代中医学坚持"天人一体"、"五脏一体"、"形气神一体"的科学整体观念与"全身审机论治"的综合病机诊疗,以及重视"治末病"与"病后调理"的防病保健理论,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人类医学模式的奠基理论。这是继中草药理论之后中医学科学理论对世界医学科学理论的又一伟大贡献。其中有关阴阳平衡的理论,要求人体营养素需耗均衡、心态平衡、动静平衡、维持食用物和环境清洁卫生的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四大平衡"科学理论。这是中医学对世界人类保健学的伟大贡献。
中医学着重研究来自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多病因物质的综合作用与人体被损害系统组织的综合病机,以及为消除这种病机而采用具备多疗效的中药复方及配合生活饮食心理气功针灸等作全身综合治疗--这是中医药学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优势,但也有缺乏针对单病因单病种特效治疗(如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的优势。
若将人体比作森林,中医西医比作园丁,那么中医就是在天空中守护、西医就是在森林里守护的园丁,一个看得远,一个看得细。若加现代化信息网联系,两者不同岗位的功能就会得到互补。建立中西医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将是在更大范围内研用中西医现代科技成果,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这也是现代中国医学对世界医学的另一贡献。
三、我国中医的现有地位与我国中药的现有市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