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对视觉的要求不仅是看见,还必须看得清楚、舒服,人们读书和工作时需要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脑,闲暇时需要看电视等,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使人们对"好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过去几年里,对屈光不正进行矫治的工作一直是国际眼视光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中国作为近视大国,其在屈光学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令世人关注。矫治屈光不正的方法可基本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矫正和手术矫正。
框架眼镜一直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盛而不衰。近年来在镜片的材料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树脂镜片的普及,高折射率的树脂镜片材料、镀膜工艺的发展,以及三维割边系统的科学应用等。这些发展和改进,提高了眼镜的安全性、光学性能以及美观性。199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有机镜片使用率为45%;其中树脂镜片占40%,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30%。树脂镜片的使用率在欧洲为55%,在美国为88%,而在我国却非常低,虽然正在逐步普及和提高,但其使用区域主要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树脂镜片在我国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特殊框架眼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目前渐变多焦点镜片的出现和普及,从最初无法配戴的"象鼻式"设计至目前的更加符合眼球正常生理的新一代"软性"设计,这一进步使老视者对镜片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1997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老视验配人群中使用渐变多焦点镜片者为56%,双光镜片者为17%,单光镜片者为27%;日本分别为57%、9%和33%;美国分别为14%、55%和31%,说明使用渐变多焦点镜片人群正逐步取代配戴双光镜片人群,由此可以看出老视验配的发展趋势。在我国,老视渐变镜验配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验配过程需要较高的老视验配技能和有关的眼球生理知识,并且需要配戴者的理解和配合,因此目前该镜的验配对象主要局限于高知识人群。
角膜接触镜作为矫正屈光不正安全有效的方法,已经被人们所认知。我国目前主要以软镜为主,约占总配戴人数的99%;以传统型或频繁更换型为主要配戴方式,近年来出现逐步向更短时间更换即抛弃型过渡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角膜的认知和镜片材料的改进,长戴软镜亦开始出现。软镜的配戴方式向两个"极端"发展,即"日抛弃型",为每天更换1 副镜片;"月长戴型",连续戴镜时间超过1个月。"日抛弃型"镜片于1995年在美国正式上市,1999年在中国开始临床测试。在中国"日抛弃型"镜片年综合消费水平能否被配戴者所承受,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预计其将以选择性的形式出现,即在某些特别日子使用。在过去的2年中,世界各地均开展了"月长戴型"镜片的临床测试工作,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中。眼科医师们仍在为少数配戴者戴镜后发生角膜损伤而担忧。此外,软镜的特殊镜片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主要为软性散光镜片和软性老视镜片,特别是双光软镜,在临床应用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角膜塑型镜是一种设计特殊的硬镜,通过镜片的"逆转几何"设计,即镜片曲率中央平坦周边陡的特殊设计,以机械压迫或按摩的方式,使角膜中央曲率半径变大,从而达到减少角膜屈光力的目的。该方法早在40年前就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近几年,由于RGP材料的改进、电脑设计的应用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出现,使得角膜塑型镜在镜片设计、矫正效果和预后方面均有了很大进步。由于该方法矫治效果和范围的局限性以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许多国家其一直作为选择性方法之一,接受矫治者及从事该工作者人数均少,社会反应比较冷淡。但是在我国,由于一些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如儿童近视发生年龄提前、近视进展快速、某些职业对裸眼视力的苛刻要求、某些大学专业对矫正度数的限考等,再加上某些宣传媒体的推动,使我国出现了角膜塑型镜"过热"的现象。从科学角度讲,角膜塑型镜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矫治近视方法之一,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视问题或治愈近视,而且矫治的度数也有一定限度,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同时,由于角膜特殊的生理功能,即具有记忆和恢复功能,因此,即使角膜塑型镜矫治近视获得一定疗效,也需要终生戴镜来保持疗效;角膜塑型镜通过其机械作用将角膜变平坦,在整个矫治过程中,角膜处于受压或碾磨状态,随时可能出现角膜损伤等问题,因此,角膜塑型镜的应用必须在医疗单位具有专业培训经验的眼科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