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关键词】 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临床病理因素
大肠癌术后癌细胞肝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根治术后效果及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2004年1月~2006年1月本科收治的经B超、CT证实为肝转移的2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肝转移的病因,以预防、减少肝转移的发生,提高大肠癌病人的术后生存率。
1 临床资料
所选21例病例均为2000年以来在我科接受大肠癌根治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升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3例,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1例,术后病理切缘无瘤残余。至2004年以来,术后随访确诊已肝转移病例,其中男16例,女5例。一叶肝内转移(h1)15例、两叶肝内少数散在性转移(h2)5例、两叶肝内多数散在性转移(h3)1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经B 超或CT做出诊断,并通过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确诊。
2 方法
根据所选病例,比较术中原发灶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术后病理学及淋巴转移等特点;并对比大肠癌术后1个月及确诊肝转移时外周血CEA及T1等指标数值变化,数据用t检验。
3 结果
3.1 大肠癌原发病灶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侵及浆膜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见表1。表1 大肠癌原发病灶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侵及浆膜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略)
3.2 将大肠癌根治术后组(手术后1个月内所获得的数据)、大肠癌肝转移确诊组检测的CEA、T1数据,配对t检验 见表2。表2 统计学处理(略)两组数据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肝转移已成为大肠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有30%~50%大肠癌患者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性肝转移,因大肠癌死亡病例尸检发现肝转移率高达60%~70%[1]。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肝转移发生率较高,直肠癌发生率较低。这可能因升结肠癌为溃疡型,不易引起梗阻且多数大便正常,待出现贫血、腹部包块、消瘦时多已属于晚期。而降结肠、直肠易出现大便改变及降结肠易出现梗阻,发现较早,手术的根治性能够实施,故肝转移率低。应用时间一常数COX回归分析证明手术方式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减少大肠癌肝转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适当的病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根本举措。近年来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监测得到重视,Holbrook等强调:大肠癌肝转移的监测有一定价值。本组资料显示,肿瘤浸润越深、浸润至浆膜或浆膜外、有盆腔转移结节形成是大肠癌肝转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Roselli等[2]发现E-选择素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以及肿瘤部位无关。与本组资料相符。大肠癌中95%为腺癌而80%为高分化多团腺癌,分化好的腺癌细胞侵入血道(主要是静脉)脱落的细胞多呈团块状,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易在肝窦内停留增殖[3]。发生血行转移。而分化差的腺癌细胞以单个细胞脱落,经门脉进入肝后,易被肝Kapffer细胞识别所吞噬。首先是癌细胞浸润血管,当位于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的静脉受损害后肝转移率明显升高,临床上有淋巴结转移,肠腔受侵超过半周以上的病人肝转移发生率会明显增高。有人认为大肠癌肝转移与淋巴结转移和血液中CEA 浓度等因素有关[4]。如术前CEA升高,术后CEA正常后又持续升高,即可明确大肠癌复发且大部分为肝转移。所以应对大肠癌术后病人进行动态CEA监测。增高者可结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Sato等[5]则认为类肝素酶与大肠癌肝转移、浆膜浸润高度相关,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佳。崔明等研究认为监测T1的变化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6]。本组资料也有同样提示,故术后监测T1对术中怀疑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有一定意义。这些资料间接证明,大肠癌肝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浆膜浸润有关。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和大体类型与大肠癌肝转移无关。因此探讨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肝转移灶,预测可能存在的肝转移灶,并采取积极措施对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