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关键词】 偏头痛;血液流变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偏头痛组:共122例,男56例,年龄12~54岁;女66例,年龄16~65岁。小于40岁者70例,40岁以上者52例。按诊断标准选择血压、心电图、心肺透视、血脂、血糖均正常者。(2)健康对照组:共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龄15~57岁。重要脏器无急慢性疾病。
1.2 方法 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体外血栓形成分别采用无锡市电子仪器二厂生产的SDZ-Ⅲ型自动电子毛细血管粘度计、无锡市电子仪器二厂生产的SDZ-Ⅳ型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二用仪进行测定。红细胞压积采用温氏压积管测定。
2 结果
2.1 男性偏头痛患者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1。表1表明除全血粘度一项外,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女性偏头痛患者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2。表2表明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全血粘度一项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表1 男性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检测 (略)表2 女性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检测 (略)
3 讨论
本组检测对比观察认为该病有以下特点:
(1)偏头痛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组比较,5项指标中4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 0.01)。
(2)女性患者占63.1%,青中年占82.5%,40岁以前占63.1%,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一致。
(3)男女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者共79例(64.9%),而且大多数患者有1项或2项以上指标异常。
(4)在进行检测时,患者几乎均处于疼痛发作期,经服用止痛剂未能控制者。
(5)部分病例经治疗有一定疗效。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近期疗效显著,症状明显减轻。经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正常或有好转。
(6)病程短者1个月以内,长者达20年以上。从检测结果看,病程长短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无明显影响。从发病年龄看,以青中年居多。检测证明,随年龄增长,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越来越少,因此与年龄不呈正相关。疼痛程度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也无明显影响。
偏头痛系内科常见病,其病因尚未明确,由于此病多在青中年发病,对工作和劳动带来一定影响。偏头痛的慢性疼痛症状可导致劳动力丧失。本病在复杂的发病机制中公认血管因素仍是主要机制之一。一些学者认为颅外血流增加和颅外血管扩张是偏头痛痛觉发生的唯一原因,另有学者指出颅外血流增加仅见部分病例,而且指出偏头痛发作时颅外血流增加是主要的,但不是发作的唯一机制。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患者在发作期血小板聚集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间歇期血小板聚集同正常人,无明显聚集。认为血小板聚集是偏头痛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聚集反应,使血小板释放5-HT,导致血浆中5-HT升高,后者可看作是偏头痛先兆期的血管痉挛因素[1]。因迅速降解反应使血浆中5-HT下降,并可维持到整个发作期。5-HT的降低是偏头痛发作时的血管扩张因素,由此导致颅内、颅外血管扩张,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
有学者对偏头痛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β-内啡呔含量进行观察[2]。结果提示偏头痛患者不同时期脑脊液中β-内啡呔均处于低水平[2]。中枢中β-内啡呔含量不足,促使神经系统的适应能力调节减弱,由于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而致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发病存在多方面因素,可能由多种综合因素所致。由于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发病因素也有差异。本组检测结果表明,多数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另外一部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其发病原因尚难用单一病因解释。有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与偏头痛发病机制有关。本组观察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可能与偏头痛发病有一定关系,是发病的促发因素或是偏头痛后造成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编:杨盛昌
上一篇:医药学论文:眼睑缺损的修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