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作家印象】
在过去十年中,毕飞宇是他那代中少有专注写作并不断给读者带来惊喜的作家。毕飞宇不是文学奖型作家,也不是频频在公共讨论中抛头露面的作家,不热衷于网络,他甚至连手机也没有,他就只是一个单纯的小说家。
为什么写作?毕飞宇在一次访谈中的回答是,"小说里许多东西,跟你没关系。写作表面来讲你在那写字、打电脑,其实不是。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阅读想像力的过程。你想象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它自己有活动能力,自己有生命。"毕飞宇目前供职于《雨花》杂志社,小说写得没有其他作家那么快,不过他乐于参加一系列与文学对话有关的活动,在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各城市,经常会看到他的读书会。
(石剑峰《写作是阅读想像力的过程》)
飞宇是在作家中很会用心写作的,凡事总爱问或者想个为什么,决不轻信。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要是没弄清楚之前,要他说个赞同,那难了。所以,很多年后他写出了《青衣》《玉米》以及《平原》《推拿》来,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奇。我其实在很多年前就预感这小伙子将来一定不得了。
(魏心宏《渐成大家的毕飞宇》)
·【阅读指津】
毕飞宇,1964年生,江苏兴化人,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读《墓园里的读书人》这篇文章,毕飞宇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热爱图书的国度。法国人最平常的一面,最自然的一面,就是他们对图书的喜爱。在法国才会看到一切可以坐下来的地方,都有神情专注的、忘我的,同时又悠闲的家常的、自足的读书人。法国人读书是家常的,而我们中国人读书多为功利的。正因为如此,墓园里安详读书的老人,才会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
·【备考训练】
墓园里的读书人
● 毕飞宇
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我是知道的。大概在三四年之前吧,上海领事馆的法国总领事郁白先生来到南京,吃饭的时候闲聊,他告诉我,他就要离开中国了,最近刚刚买了一些中国书。我问他买了多少,郁白先生想了想,笑着说:"两吨。"
一个买书的人用"吨"来做他图书的计量单位,老实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想,这可能就是法国人了,做事和说话都要不同寻常。但是,就在不久前,我在法国参加了他们的第二十四届图书沙龙,我终于发现了法国人最平常的一面,最自然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对图书的喜爱。
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个手捧宝书的法国人,地铁,街头,公园,咖啡馆,酒店的大堂,一句话,一切可以坐下来的地方,他们捧着书,神情是专注的,忘我的,但同时又是悠闲的,家常的,自足的,像呼吸一样,也可以说,像咀嚼一样。我在中国同样看到过许许多多的读书人,撇开所谓的"专业知识分子"不说,我们的读书人大多是一些临近高考的孩子,或者说,是一些攻研或攻博的年轻人。在他们阅读的时候,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脸上都带上了"最后一搏"的庄严,是总攻,是全力以赴,是迫在眉睫,仿佛赌徒手中最后的一个筹码。等筹码押出去之后,放下图书,立地成佛。
不用不好意思,必须承认,从总体上说,我们的阅读要功利得多。关于图书,我们的汉语不是有一个最形象的比喻:敲门砖。敲门砖,说得好。砖头是有用,但是,面对"砖头",我们缺少了一样最简单的东西,那就是日常的感情。
我还记得克罗德·巴彦先生带我去游玩的那个下午,克罗德先生60多岁了,他把我们带到了贝尔拉雪兹公墓。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有阳光,却很冷。墓园非常大,肃穆而又冷清。克罗德先生兴致勃勃,他把我们带到了巴尔扎克的面前,带到了普鲁斯特的面前。克罗德拿着地图,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寻找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名字。那同时也是刻在我们心中的名字。然而,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不是石头下面那些"不朽的人",而是公墓区里那些活着的人,是那些普通的市民,准确地说,是那些读者。他们坐在园墓的长椅上,安安静静地读他们的书。
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引起了我的特别的注意,他们有70多岁了吧,也许还不止。他们的年纪让他们无限地安详,一句话都没有,他们就坐在很冷的阳光里,戴着手套,一个人的手上拿着一本书,坐得齐齐的,正正的,用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常说的话说,"很乖","很听话"的样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孤寂的还是幸福的。他们在读什么呢?是《长寿秘诀》还是《怎样安度晚年》?我不知道。我多么地想知道。是怎样的一本书让他们如此地安详,如此地幸福?我不知道。我是一个写书的人,我多么地希望在我百年之后有一对年老的夫妇静坐在我的墓前,捧一本我的书。我希望那本书是我的。我想我会微笑。这是隐藏在我内心的最大的虚荣。
(选自《大阅读》2011年第12期)
1.阅读文章开头两段,然后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最为主要的信息。
2.第三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3.相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人的读书有何特点?
4.阅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不朽的人"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会对公墓区里那些活着的人感兴趣呢?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参考答案】
1.我终于发现了法国人最平常的一面,最自然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对图书的喜爱。2.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中法两国在读书对象、读书人的心态、读书的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3.从总体上说,中国人的阅读要功利得多,缺少法国人的那种读书的平常心态。4.⑴埋在这个墓园里的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已故著名作家。⑵他们坐在园墓的长椅上,安安静静地读他们的书。这里景象是"我"在国内从未看到过的。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我们的国度真正安心读书的人并不多,真心的希望我们的国人能少几份浮躁,多几份安详,也能像法国人那样走进书的世界。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