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二、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组织小组或个人准备好实验的工具,除了包括课本配套的学具外,要善于利用生活用品当作学具来用,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学数数时,可准备牙签、自制的小红花、学具盒中的小棒等。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又如:要证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实验时,可分小组让学生自制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各一个等等。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大小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看一看,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底×高÷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规律,获得了新知,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全体学生参与,是进行数学课堂操作实验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在提倡的重点。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操作是课堂学习的一部分,没有学生的全体参与操作,就体现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总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