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评论的概念及特点
1.关于"评论"的一般概念。
所谓"评论",顾名思义是指评价议论,表达作者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人物的看法和态度。
"评论",一般有几类。(1)社论。即代表媒体上级主管方如一级党委、政府的意见,进行正面舆论导向。(2)社评,代表本媒体对当前时局、重要现象发表议论、评说8(3)评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党委、政府代言,另一种代表媒体评论,但一般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分专题进行议论、评说。(4)时评,当今流行于报刊、网络的一种文体,围绕社会热点、公众焦点问题,进行议论、评说,提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见解,但主要是反思、质疑和批判。(5)网评,是广泛流行于网络的博客、微博、QQ、论坛上的评论。它形式多样、有感而发,长短不论,长的几千字,短的一两句话。
值得指出的是,网评的发展,特别是网络问政的时兴,产生了许多意见领袖,彰显了国人参政议政意识的大觉醒,表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有上亿的网络评论员,人人都是"自媒体"。
2."政务网评"及其特点。
"政务网评"指关于时事政治类的网上评论。如组织部门抓的组织系统干部撰写、发表的网评文章。这类文章,虽与现时流行的大众网评有某些共同特征,但又有明显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材政治性强。所议之事,都是中央、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重大事件、中心工作、主要活动。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市委全会精神;在全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在重庆开展的"三项制度"、"三项治理"、"三项活动(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一讲二评三公示"、"争当人民信任的公务员"、"四级党政干部换届选举"等题材。
(2)内部议论性强。上述题材,参与人员主要是党员、干部,所议内容基本上不是普通百姓所关注的话题,主要是在特定的网络、博客圈内发表或交流。如有的网文,评价上述活动、工作取得的成功,指出改进之处,探讨创新之路。这些议论大都限于内部,用于关注情况、分析原因、提供建议、工作参考。因而,普通百姓点击率较低。主要是党政干部们自己看。
(3)语言庄重、行文严谨,风格与流行网文大相径庭。流行网文的语言,个性化色彩很重,口头用语多,随意性强,颇富鼓动性、煽动性。而"政务网评",用语规范、用词准确,风格严肃,一般没有夸张性,不一定耐读。
二、评论写作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1.评论的选题。
评论的写作,往往基于两个取向:一是自己有感而发;二是上级命题作文。前者大多凭个人兴趣、爱好、情绪、想法而写,如时事评论,针对某官员的雷人雷语、党风不正的典型案例、重大事故等发表意见。后者则是由上级领导明确指定的论题,如评价"全国两会"、"创先争优"、"换届选举"等。甚至还有上级组织对本地党政领导同志的评议。这些都属于评论的题材范围。
2.评论的立论。评论的立论是写好评论的关键。立论的核心是选标题,即所谓选点子。要把要论的事、要立的题,尽量浓缩、聚集在一个点上。写评论切忌那种大而空、广而泛的立论。如《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探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等。这类题目可以做论文题目,不宜做网评题目。
评论(含网评)立论,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1)化整为零,抓小放大。即把大的题材进行拆解,从中找由头。如《"红色文化"为何受老百姓热棒?》重点讲这一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又如《"忠诚与背叛"的魅力何在?》重点讲它的感染力。
(2)巧妙切人、以小见大。如《村民为何喜欢干部下乡?》写这项活动拉近了干群距离。又如《板板床睡不着说明什么?》写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痛苦过程。
(3)正面引导、提炼观点。如《换届,是优化干部队伍的活水源头》,写换届选举的意义。如《高悬换届的'达摩克利斯剑'》,写换届选举的铁的纪律要求。
(4)借古喻今、引经据典。如《从海瑞身上学点什么?》,写当代公仆要学海瑞秉笔直书、不畏权势的坦荡胸怀。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写为民造福的公仆责任。
(5)哲理思辨、感悟启示。如《权力是"福"也是"祸"》,写权力是把"双刃剑"。本人曾针对腐败分子弄权渎职、以权谋私,最后为滥用权力、反遭祸害的现象撰写过此题目的评论。如《谈发展也要做好"加减乘除"》,写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协调机理。
(6)自我设问、表示质疑。如《还有什么食品让我们放心?》,写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雷锋还能坚持到今天吗?》,写当今雷锋精神的缺失,及所带来的忧虑。
(7)评论立论要有鲜明的指向性,是倡导还是反对,让读者一看就明,大致了解作者写作意图。这样,也便于尽快进入正题,深入论述。
3.评论的写作。
(1)选取好新闻由头。也即找好发表议论的"耙子"。评论(含网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所以,必须要立好"耙子"。这个"耙子",一般是大家高度关注的新闻事实,也可以是需要批评的一个观点。新闻事实往往受到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引发人们对于政府公信力、行政效率、社会风气等的质疑;或者表示对于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突发事件等的关切度。如"5.12"大地震。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英雄的敬重,发表评论。如《"大难"中的"大爱"》。或者是对于怯懦者的谴责,如《"范跑跑"暴露了教师队伍的另一面》。新闻由头,是用俭省的笔墨,表述一下事实的简单经过。以此,引发议论。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