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并在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所长,两者联合在一起,优势叠加,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用问题来把握案例分析的核心,确实保证了学生对案例内容的探究更集中有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频率高,案例来源广泛。同时,应用写作有一定的规范和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开放式结论的几率很小,讨论结果相对集中可控,比较适合采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际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在采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对应用写作的掌握较采取纯讲授式教学的班级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使用案例分析,分小组讨论,是否就可以界定为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呢?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道就完全不见案例的踪影,没有问题来作为引导吗?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盲目使用问题与案例的情况,导致两者不能紧密有效地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更多地从形式上去考虑在教学中一定要出现"问题"、"案例",一堂课,呈现了一两个案例,罗列了若干问题,抛给学生,就是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了。但是问题是否真正能带动学生全面深入讨论案例,很可能并不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上,应该先明确"问题"和"案例"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问题"和"案例"应分出主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学习理论性概念性的教学内容时,把问题作为核心、案例作为辅助,收到的效果会比较理想。例如在学习礼仪文书写作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礼仪文书较少,并且礼仪文书只有在特定的场所才能接触到,不像新闻通讯等应用文体素材众多、获取渠道多样,因而对于学生来说,礼仪文书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迁移到这一情境中,教师此时设计的"问题"就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讨论活动,再配合案例的探究补充巩固,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相应的,在新闻通讯写作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对新闻通讯文体的接触有大量的积累,也能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各种方式迅速获取相关信息,在学习时,以案例为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围绕案例设计若干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分析案例,效果也比较突出。
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乡级地区。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尚不均衡,城市高中毕业生与县乡级地区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经历的学习过程、培养起来的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到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初期,都表现出了无所适从,不明白为什么要分组学习、如何分组学习,面对案例和需要给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即便问题的指向、教师的指令足够明确,学生也会出现无从入手的情况。甚至有个别学生提出希望教师回归传统的讲授型方式。同时,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也会出现小组成员学习热情不平衡的情况。有的小组成员较为积极,会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实践相应的学习步骤;有的小组成员则较为被动,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以他人观点为自己观点,只求教师提问时有内容可答。所以很多时候,出现某一人的观点代表整个小组观点时,教师并不能区分是小组达成了共识,还是只有少数人在参与思考讨论。
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可以事先分好小组,确定小组的组织人(非发言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前召集小组组织人,向他们讲解课堂实施的一般步骤,希望他们在小组讨论环节组织本组组员积极参与,并协助教师观察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表现。课后教师及时向小组组织者收集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根据这些信息,教师有选择地向不同学习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课堂关注、课后辅导和帮助。这一过程在早期会较为繁琐耗时,教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会比较多,一旦学生能明确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意图,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到了后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课堂活跃程度将可以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
三、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问题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教师是毫无疑义的主导者。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少了,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相应减轻,设计出问题,选择好案例,剩下的就交由学生来完成。实际上在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生发出来的结论和进一步的疑问是不可控的,教师必须预估出多种可能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所准备,适时引导。从某种程度上看,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不能对课堂的控制过于急进,在学生未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时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学生的讨论偏离既定轨道。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习小组的群体表现,又要关注特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新变化检验的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思考深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协助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环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简单,熟悉教材,教学过程熟练,基本就能满足要求。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案例积累,这些积累单靠摸索教材是无法实现的。应用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充分的、时效性强的案例,这也要求教师在教材之外,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阅读,留意生活中与应用写作有关的各种信息,拓宽知识面。应用写作的内容众多,很多文体是与理、礼等价值判断分不开的,教师还要注重道德修养,以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包括知识、技能、品德在内的全方位的指导。
2.精心设计问题,筛选案例,全面考虑教学法的使用。实际上在应用写作当中,很多跟学生距离较远的内容不一定适合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比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并未设有政法类专业,只是开设有政法类选修课。那么在系统学习应用写作时,法规文书写作就可以考虑用适当的方式讲授。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和传播文书写作等内容因为素材众多,与学生的生活较为密切,有些文体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那么案例的筛选就可以以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关注度较高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问题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让学生能根据问题,围绕案例,充分参与课堂,有所收获。
3.全面反思教学。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新颖的学习法,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效果与预期差距大的情况,教师要注重课后反思,从组成课堂的各种要素出发,包括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乃至问题、案例选择的恰当程度,及时总结,并且结合反思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完善。
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学生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