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写作指导:重建罅隙间的中学写作教学生存秩序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0-09 00:26:09

 在写作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写作理论研究日渐深入的今天,中学写作教学的研究虽得以沾得一点荣光,取得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进展,但终究未能摆脱在整个教学环境与背景的罅隙间艰难挣扎的生存状况。如何重建中学写作教学的生存秩序,并进一步使之彻底而普及地走向科学化、审美化的境界,成为我们今天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据教师张建新组建的课题组对多省市进行的一项较为持久深入的调研结果显示,当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1. 教师的与写作教学相关的学科素养(写作学知识、写作能力、写作技能演示能力、学生写作问题诠释能力等)相当低下,远远不足以胜任写作教学现代化的重任。2. 教师对写作及写作教学的认识不够正确,写作教学指导思想倾向于写作的考试价值。3. 写作教学混乱无序、不成体系,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没有系统的写作课程,很多时候写作训练是即兴找题,写作的实质成了考试。4. 写作指导过于简略,指导重点是作文题目分析,侧重讲解技法和文本模式,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写作素养生长规律、学生经验和写作状态进行现场的教练化指导。5. 教师的写作教学评价思想仍然单一、武断、封闭、教条,主要是评判性的、甄别性的,更多时候简化为批作文,且很少有面批,更谈不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6. 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但有些方式仍值得商榷,如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只着眼于写作本身,缺乏对人的发展的整体关照,错误地理解了写作需要的生活,简单制造"生活"(如搞活动写活动、设情景促体验记体验、发材料写读后感等)等等。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大概可归于以下几点:1. 在态度上多为功利性的应试写作。2. 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或具备的写作知识散乱、无用。3. 写作的文章内容大量雷同、空泛。4. 多数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缺乏阅历与思考,阅读量小,语感迟钝。5. 学生内部的写作能力差异较大,且一定程度上与其性格及爱好相关。6. 较多初中写作优秀的学生就读高中时写作能力弱化,甚至趋于庸常。[1] 
  与诸多现状大相径庭的是,在写作学理论家马正平先生看来,他所致力探求而成的DCC作文教学体系与之后的"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已经使"我国当代作文教学走向成熟,走向完美,渐入佳境",而该观点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了。[2] 
  事实上,马正平先生对中学写作教学的探索已可谓颇费心力,由他本人于1999年和2001年创意构思的《DCC作文导学导练》与《新路径作文训练》已十分注重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的结合,并竭力站在实践者的立场上将写作教材变成教案甚至"学案",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写作教学秩序在理论上的积极完善与现实背景下的混乱状况颇为矛盾,但深究下来,不管是DCC作文教学体系,还是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都趋于繁杂且理想化,对写作知识准确有效的表述与写作思维的揭示演练自然无可厚非,但其一些环节的设置显然高估了现实的教学环境与一般的师生水平。如,DCC作文教学体系下涵盖了"趣导"、"诱导与法导"、"例导"、"启导"的"课前自学"和"学生自改与互改写作"以及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下的"思维解模与建模"等环节,都对学生的自觉性与教师的写作理论储备有颇高的要求,而这些预设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实际上是不具备的。 
  由此观之,中学写作教学的秩序仍有待重建,而其教学体系也需进一步在写作学理论的指导下走向更具操作性和"经济型"的道路。毕竟对于广大的中学师生而言,只有准确、短时、高效、审美的写作教学才能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现实的教学环境中。 
  基于以上种种现实的诉求,本文将着重述评俞磊老师的写作教学理念及其历经十载积极探索而成的"主体补构"教学法,以提供一种在实践上已取得较大成果的写作教学模式,供广大的写作教学研究者们探讨与参详。 
  一、"主体补构"教学法的理论背景 
  俞磊认为,对其写作教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写作主体论与写作文化论。 
  写作主体论由学者王东成于1986年最先提出。他认为,"今天要发展写作学就应加强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等深层结构的研究,建立起写作学科的总体结构和基本理论。"因此,"写作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仅是静态的文章、作品,更重要的是动态的写作主体"。[3]后主体论写作学普遍认为,"写作学不仅要研究写作行为过程的规律,而且要研究写作主体如何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积学、养气、修德、炼才,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人品,即必须进行写作'心灵背景'的建构,培养博大深厚的写作主体,从而强化写作主体对写作行为过程中写作行为技能的宏观控制。"[4] 
  俞磊同样认为,写作主体如果过于贫弱,从根本上提升写作能力只能是空谈。通过教学实践,他对写作主体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并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他指出,写作主体的培养可以从长期与短期两个方向来看。长期性写作主体的培养应着重于写作者的阅读习惯、审美情趣、思维能力、人格品质等诸多方面,基于此,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仍是"主体补构"教学法的主要内容。短期性的写作主体塑造应在课堂上予以落实。就一个写作题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上完成对该题目的丰富"背景"的构建,即通过诸多材料将文题的对应视野讲得开阔,让写作主体充分理解题目,并拥有驾驭该文题或至少是谈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文题的多重"内涵",并适时提供自己较深刻的见解与思考。 
  写作文化论则由马正平于1988年首先提出。他指出,"写作文化不是写作内容(文章信息)的文化,而是写作形式、载体、写作行为、技巧上的文化。它是某一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地域、特定群体关于文章写作的新时空情绪、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文章图样。"[5] 
  俞磊则认为,写作文化论的核心在于,什么样的文章为当时的人们接受。比如,现在中学生们不论文章情绪、氛围还是遣词造句、结构、切入等广受网络文学的影响。"广受郭敬明式文风的影响,其实就是写作文化范畴里需要探讨的东西。因此,一个写作教学者必须与时代的写作风气俱进,才能永远引领写作学习者,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抛弃。"[6] 
  二、"主体补构"教学法的理念诠释 
  在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俞磊始终坚持对中小学写作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他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写作教学观念,往往注重写作技巧而漠视人的存在,漠视真实,敌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精神。写作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创造,如果不改变观念,写作技术上的讲求或提高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技术的提高必须在观念的改善下完成。"[7]基于此,他对长期以来的写作教学观念进行了一次颇为有力的清算。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