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素材的积累,离开了生活着的素材,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文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成为阻碍语文教学的重大因素。同时作文也成为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甚至一篇文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中考或高考中的命运。所以,作文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然而许多学生和老师面对作文,也显得无能为力,面对这种困境,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关键。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困惑。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费尽心思地改、兢兢业业地评,仍感觉成效不大;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没有憋出来高水平的作文来。其实,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平时作文素材的积累不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来自平时生活素材的积累。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作文素材的积累的角度,提出了改善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具体方法为:
一、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点滴中积累素材。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呢?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不仅要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景,而且要观察周围的事。只有引导学生勤于留心身边的一切,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要选准观察点,观察点选好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心的观察。如带领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美景时,要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或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细心的观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认真体会观察,那么,他们的思想将会呈现出耀眼的火花,他们的感情也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巧借课本,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语文课本和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但在学习中往往被忽略。有效利用语文课本来积累写作素材既方便又使实用。首先,课本中选编的课文,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等无所不有,内容丰富,这对学生积累素材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其次,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及讲评等等,即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作文素材的积累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本身,它必然同各个学科产生交叉和融汇。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教材,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融、紧密相连的。如政史不分家,理化生数难分辨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只局限于语文教材,其他学科课本也是不错的作文素材。
三、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智力越是低下的孩子,越是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世界的窗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书。"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读物,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歇后语、名言警句等,超越时空,领略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读书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比如记日记、写随笔、练片段等。学生的积累习惯养成了,素材丰富了,写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当然,除了阅读课外书,课外积累还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来获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便捷的媒体广纳博取。只要巧妙借鉴,就可以为我所用。
四.通过实践活动来积累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中有目地的了解地方民风民俗,如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访问老红军、义务献血等活动,还有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睦亲情等从各个方面搜集素材,亲身体会,就可以为我所用,就有写不完的生活素材。
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积累素材,经过各种有益的训练,让学生不再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要教师适时引导,适当点拨,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那么,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不愁写不出来。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