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黄海曾经提出过"原散文"的创作主张,对此进行优劣的价值判断,对理解他的写作是无效的。从历史和谱系的角度看,流派在文学创作史上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新的写作的出现,往往先于对它们的命名。命名只是一种后设的需要,对于写作真正有效的东西是:作者对现代知识的警觉和忧虑的意识。也许未来的文学将不再以流派的方式出现,每个个人都将成为写作的战斗堡垒。
《黄石手稿》的生命力首先在于手稿所保留的作者身体的温度与精神的热力,它们通过写作使作者的血性贯通于语言的每一个末端。这也是一个在语言的容器里,留下个人特殊气息的过程。
黄海的不同在于他的写作呈现出了新的形态:一种具体个别与移动的形态;既是物体与人移动的形态,又是他们之间关系移动的形态。作者在其中,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他的观察还作用于其他人的观察,又始终受制于观察本身。《黄石手稿》写的不只是个人经验与经历,而是个人在词与物之间纯粹的移动,永恒的移动,不断的移动。没有因果关系。词与物同个人相互围绕,带动了经验世界背后的东西,标明了不可见之物存在的希望。《黄石手稿》也不是在表达兴趣、奇遇和痛的感受,而是在向这一切发问:通过什么,存在成为了像作者的文字所述的那样?黄海在《黄石手稿》里走得更远,他要绘制的是一幅个人同词与物的运动轨迹的地图,而且不必再求助于人们日常的共同经验。
在《黄石手稿》里没有一以贯之的时间维度,只有时间的碎片和散点,也看不出首尾一致的逻辑对于词语运行的支配。具体、个别的物自身,在固执地拒绝其他物的靠近和加入,只是以它的所是而存在。《黄石手稿》已经简约得不能再简约了,只剩下了物之间的缝隙和距离;已经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了,当它们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时候,也就越发变得比梦幻还要虚幻了。《黄石手稿》的重量感,正是这样缘自自身的结构,而不是依靠作者的修辞方法与手段。这也是黄海的力量所在和不同所在。在写作中告诉别人自己是由那些碎片和部件组成的,远比美化、炫耀自己的不同凡响,要深刻有力得多。
《黄石手稿》的结构之中存在着意义的盲点。这也正是它的意义所在。黄海不像其他的作者那样,极力想在他手触的文字之上赋予意义,建立繁复的联系。黄海更直接坦率,更加单纯,他清醒地意识到:意义从来不是通过作者附加在语言中的东西,不靠隐喻、类比或象征的方法,通过建立起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相反,它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是在对意义的疑问里,而不是在对意义肯定性的回答里,来破解自身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意义之谜。文学只有随时随地、具体不断地靠写作来探索的意义,没有普遍的、一劳永逸的所谓意义。
在《黄石手稿》里,黄海的不同还在于:他具有驾驭对象自身并同它们一起运转的能力。与自己所写之物保持平等,并且把自身平等地奉献给所有的存在。
黄海在写作中阻止了他所写的具体之物成为别的东西的可能;在《黄石手稿》的文字中,存在着一个由纯粹能指组成的结构,它们就像是一条由动力交汇点组成的连线。这条被法耶称为写作的中线,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在我与他之间,是一个既在那里又难以把握的点,是一个隐而不显、不存在于公共经验中的点。它是一个假想点,人们抓住它,创造的正是它。《黄石手稿》还让人们从熟悉的事物里,能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陌生。
低处的悲悯
与《黄石手稿》
●秦巴子
放在床头的书,多是些薄而且篇目多的集子。临睡前,顺手翻开,可以从任意一页读起,可以随时放下。刚拿回来的《黄石手稿》,因为是朋友的新书,被我随手放在床头那一堆书的最上面,打算睡前翻上几页。那些长长短短的文字,我以为三五个晚上,大概就可以读完了。但是没有想到,我竟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十来万字的小书。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被黄海的文字牵着,欲罢不能。中间上了两次厕所,摘下花镜揉几次眼睛,心说读完这篇就睡,但下一篇的几行跳入眼帘,却又不忍放下……从《黄石》、《疾病》、《村乱》、《异乡》、《五个人》……到《明德门》,下黄湾,黄石大道,杨家村,出租屋,历历在目。当然,不仅是文字,还有文字后面揪心的生活与情感。
责编:杨盛昌
下一篇:论文写作指导:高考散文写作方略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