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作文教学的本源来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呼唤的"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正是一种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理念,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机械要求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等问题,"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沦为宣扬理念的翻版,教师指导则异化为这种应试型作文的催生剂,长此以往,教与学就会陷入一种非良性循环而难以挣脱。其实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引导写作素材的实有化。真正的写作要立足于平素貌似普通的小日子,从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这就有助于消除学生长期积淀的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其意识到平常日子本身深蕴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灵感。其次是引导作文情思的真诚化。作文是作者灵魂的自我剖析,流露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选、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为美文的诞生铺就可以附着的基本底蕴。
作文教学的回归生活,必须首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然而现实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囿于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环节的机械化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机制上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其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从而持续放大生活活力和热情,既体察小日子的质朴,也感应大时代的脉搏,从人文分离转向人文合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课本向课外读本延伸,先阅读课本中所确定的内容,然后阅读与此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而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在阅读课本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更丰富的素材。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悟边总结,培养阅读创新能力。如在奥运会开幕时期,就可以布置以"我心中的奥运"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进而写成随笔性质的小文章。
要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作文教学理想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作文情境,以便培养创新能力。
一、借诗歌设境,在想像中创新
哲学家康德说过,想像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每位学生可以根据文学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事物的形象。
如阅读曹雪芹的《琴曲四章》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可以依据诗歌想像出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进而可以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人物的种种命运联系在一起。
读了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梅此景,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
学生在欣赏了这些意境优美、极富想像力的小诗后,燃起强烈的创造热情。学生的思维想像力在思维宇宙间具有高度的活动自由性,它自由地纵横驰骋,变幻无穷。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