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线语文教师普遍觉得写作指导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进行指导中常常走入一个误区:疏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急于渗透枯燥的文法,过于远离学生生活和情感,过于迎合考试作文要求。
在学生的写作指导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弱化"与"强化",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写随笔,弱化日记概念
语文教师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会布置写日记或周记的作业,但是学生大多不爱写日记。学生的困难是无从下笔,缺少生活经验等,没有题材,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所以选取素材的时间要大于写日记的时间。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做法是从三年级起,每周坚持写两篇随笔。我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概念:写随笔不等于写日记,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只要是想表达的,都可以写出来。于是"随笔"变成了我和学生的另一座沟通桥梁,他们在随笔中讲自己的心事、困惑。慢慢地,做到描述、描写和表达情感收发自如,写作水平自然悄悄地提高了。
二、重讲评,弱化文法指导
在写作指导中,有些语文教师下工夫总结开篇结尾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技巧等,这样做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让学生感到:原来作文和数学公式一样,可以套。如果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无疑同我们进行作文指导的出发点相背离,所以我坚持用"讲评代替指导"。我定期把一些期刊上的优秀学生习作或本班学生的作文整理到一起,打印下来,发给学生。大家一起研读,从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开篇结尾等方面做细致深入的分析,感悟优秀习作究竟"优秀"在哪里。这样有的放矢地欣赏与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以读促写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出班刊,强化兴趣培养
在写作指导中,我更倾向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我们写作指导的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热爱写作的前提。为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我每隔半个月出一期"班刊",把学生随笔中的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做成报纸的样子发给学生。由于这些作者都是自己的同学,写的大多都是班级中发生的事情,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所以兴趣浓厚。学生不但阅读班刊兴致高,而且促进了他们更加认真地写随笔,因为每个孩子都想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在"班刊"上。
四、互评改,强化交流感悟
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作文不是学出来的,而是不断积累的"渐悟"过程。我强调习作要表达真情实感,反对空假俗套,要"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我注重习作评改,教科书中的每篇作文都有学生互批的过程,不仅如此,还定期交流"随笔"。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在互批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评改他人的作文,自己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能看出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文中避免,因此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五、剖范例,强化赏识鼓励
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作文能力有强有弱是必然现象。爱阅读、善积累、悟性高、勤练笔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显著。用赏识教育传递心理暗示,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批阅学生的随笔时,我只有两个等次,"优+"和"优",没有"良"与"及格"。在我看来,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随笔"这项任务,态度是端正的,至于能不能写得精彩,是水平的问题,所以只要写了随笔,就是"优",写得精彩就是"优+"。不要小看这个"优",它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你是优秀的,你能写得更好。讲评随笔时,我以赏识为主,随机挑选六篇,挑选精彩部分逐一朗读,不论写得如何,哪怕文章中有一个用得恰当的成语,一个巧妙应用修辞的句子,我都大加赞赏。在这样的鼓励下,渐渐地学生们更加喜欢写"随笔",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写"随笔"中锻炼写作能力。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