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有关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之比较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30 02:25:00

 [摘要] 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战略步骤等方面。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宏观经济思想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宏观经济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的艰难探索为邓小平的成功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对邓小平和毛泽东宏观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领导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和理解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试图消灭资本主义甚至个体经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把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全部消灭,甚至把农民的自留地也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一大二公三纯"使所有制形式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导致生产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认为,对于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他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他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并认为违反价值法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品、货币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可能废除。""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进而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些创造性的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情况的变化,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的思路。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以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成为我们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三、在分配方式上,从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分配问题上,毛泽东有许多精当的论述,比如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等等。毛泽东在实践中意识到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次批评了否定按劳分配的思想。在1959年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直截了当地批评了"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的错误做法。他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人民公社必须以生产队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两种倾向,对纠正"左"倾路线的错误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左"倾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认为按劳分配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对按劳分配表示不满。主张用无产阶级专政对工资制加以限制。最后按劳分配演变成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的问题。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邓小平进而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劳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上,从同步富裕到部分先富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1953年l2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中提出,要"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看得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但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