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产业组织不仅表现为 企业 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垄断关系,而且表现为合作关系,合作是产业组织的一个基本行为特征。随着技术的变革与生产力的 发展 ,产业组织处于不断演进中,不同时期产业组织呈现出来的竞争与合作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从 历史 和逻辑的双重维度,探讨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演变过程及产业组织的基本演进。
[关键词]竞争;合作;产业组织;企业联盟
一、竞争、合作与产业组织
在同一产业内,竞争是企业间互动行为的普遍准则。企业作为一个 经济 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必须不断进行角逐,竞争具体表现为企业维持生存、保持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大销售额、提高利润、争夺产业内有限资源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充分而有效的竞争,可以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竞争普遍地存在于同行业企业为争夺市场空间的活动中,存在于企业与其供应商及销售商争夺利润空间的活动中,它表现为竞争个体之间的直接争夺与对抗。可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一种主要关系形式。因此,长期以来,竞争成为处理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态度,竞争的方式和表现形式虽然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历史演变,但其始终是产业组织中企业间关系的主旋律。
在经济实践中,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伴随着企业组织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基于自身利益的企业间合作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著名史学家克拉潘在其所著的《 现代 经济史》一书中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做过有关描述:在自由而公开的竞争极盛时期,生产者之间的价格协议就在某些行业中时时不期而然,但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中阐述了美国历史上单体企业如何向现代企业的过渡。现代企业是由若干个单体企业构成的,现代企业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组织的合作过程,原有的单体企业以往是通过市场进行合作的,变为现代企业后单体企业是在一个组织内合作。他还描述了单体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介于市场合作和组织内合作的阶段,即企业联盟。纵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商品 社会 早期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与协作,还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掀起的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我们都可以看出,实际上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一刻没有停止过,只是在合作的 内容 、方式、空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般来说,一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用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两个基本指标来衡量。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从产业宏观层面描述产业组织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传统产业组织 理论 把产业组织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四种基本结构形态。产业组织形式则是从企业微观行为层面,描述产业中由分工与协作状况决定的企业的行为方式及企业间竞争与合作行为关系状况。产业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状况变化是产业组织结构演变的微观基础和根本原因,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要客观、全面地把握产业组织基本状况,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考察产业组织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也要从微观层面 分析 产业中分工与协作的状况。局限于从产业的宏观层面分析产业组织,不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状况,特别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产业组织的演变与发展的客观 规律 ,反而会导致对合作行为的错误和狭隘的认识。
二、 工业 化时期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产业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步发展。专业化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同类生产越集中,其生产协作联系的范围也就越广,协作联系的程度也就越密切。因此,分工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协作是分工发展的保证和归宿。一般认为,产业内企业间的分工迄今为止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1)产品专业化阶段,即单个企业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并独立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2)中间产品专业化阶段,即一个企业仅生产某个最终产品的一部分;(3)零部件和工艺的专业化阶段,即某个企业仅生产最终产品的一个或几个零部件,或者负责完成某个产品或零部件生产的一个工艺过程。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的演进,必然引起企业间合作方式、合作水平的变化,从而带来产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在产品专业化阶段,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少,主要表现为与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企业之间的联系。产业中分工处于中间产品或零部件专业化阶段,企业之间合作就显得较为紧密(钱书法,2003)。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协同发展,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一些局部劳动获得独立的产品形式,开始出现了分包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前向和后向的一体化行为,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这一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劳动者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对于这种合作的效率及其产生的原因,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都做过具体的分析。由于当时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较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产品较为单一,再加上当时市场严重的封闭性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使企业既缺乏形成有效合作的条件,也缺乏通过合作(或合谋)抵御市场风险的动力。因此,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且竞争的方式比较接近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自由竞争方式。
到工厂制度初期,分包制的 应用 更为广泛,成为工厂对手工业工场、城市手工业者和家庭劳动者进行控制的手段,工厂在产业分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产业内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到机器大工业进入成熟阶段,分工更加细化,产业组织出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这时,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横向和纵向的一体化现象十分普遍,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产业对资源的配置能力的增强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单个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使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和争夺的结果使产业的资本集中成为普遍现象,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障碍都提高,竞争也向垄断竞争方式转化。随着这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速累积,产业越来越为少数大企业所控制,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竞争演化成为寡头垄断的竞争方式。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成为市场结构演化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更大的稳定性,垄断组织的形式也在演化。产业组织从较高竞争性的结构向较高垄断程度的结构演化,是由于各个企业的企业能力不断累积变化从而引起企业间相互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再加上技术及市场需求与供给条件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张燕,2005)。 在工业经济 时代 ,产业组织也处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竞争与合作的基本特征。首先,对抗性竞争在产业组织中始终占据主导性的地位。不论是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寡头垄断阶段。竞争一直表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而且竞争都是围绕着市场价格展开的,或者说市场价格是这一时期企业竞争关注的关键变量。只是由于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价格竞争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地说,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常常呈现出较为激烈甚至是无休止的特征;而垄断或寡头垄断出现之后,企业的价格竞争转化为相互之间制定公开或默契的价格协议,或结成价格卡特尔。其次,合作在产业组织中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市场现象。但这一时期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表现为市场的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市场所形成的一种市场交易关系,这种合作往往是受分工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还不是一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合作往往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存在,合作并不会导致竞争的激化,而是为了限制和抑制竞争。特别在垄断阶段,企业间的合作往往局限在价格和产量上,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结成垄断联盟,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工业化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与垄断往往相混杂,合作主要以垄断组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传统经济理论对合作产生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