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六国在内的海湾合作理事会是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其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据初步测算,2008年海合会六国 经济 增长率达6.5%,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达1.05万亿美元,各国人均GDP均在1万美元以上。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 金融 危机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海合会国家的经济 发展 ,但其多年来累积的巨额财政盈余和相对健全的金融体系能够确保其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同时,海合会各国为应对危机而出台的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基建工程项目,对于 中国 相关 企业 来讲,更是难得的良机。
一、危机影响相对有限,经济前景依然光明
海合会成员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低油价将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但海湾六国在过去几年中积累了大量石油收入和巨额财政盈余,因而能确保其从容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阿联酋 工业 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即使石油价格下降到每桶略低于40美元,海湾国家也不会面临金融困境。而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海湾国家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约为4%和5.2%,远高于全球0.9%和3%的平均增长率。
从金融体系运行态势来看,海合会国家的国内资本和债券市场仍大致保持稳定。根据世界金融分析和预测公司Global Insigrit对全球33个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稳定性评估,海湾国家的银行系统普遍保持稳健,金融监管有所加强,它们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和信贷市场直接联系有限,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
从国际油价的走势来看,目前国际油价的下跌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从而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石油消费需求下降。因此,对于海湾等石油生产国来说,会努力将国际油价保持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据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08至2015年期间,国际原油均价将升至每桶100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200美元。全球低油价时代已经成为 历史 ,海湾国家的经济前景依然光明。
尽管如此,海湾各国依然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除了联手大力救市、缓解金融危机外,还积极加快以海合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地区经济体综合实力和长期抗风险能力。2008年12月,除阿曼外的海合会国家首脑在马斯喀特峰会上正式批准实行货币统一、发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的决议,这意味着海湾国家向经济一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此举将增加成员国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并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中国逆差显著扩大
近年来,受惠于各自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贸关系的良性成长,中国与海合会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9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59.16%,与2004年的双边贸易总额相比,增幅达到2.7倍之多。从贸易差额情况看,2008年当年中国进口537.26亿美元,出口385.85亿美元,逆差达到151.4亿美元,几乎是2007年的六倍,也是近年来双边贸易当中呈现出的最大逆差。
(一)海合会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
中国和海合会地区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互有需要。由于海湾国家长期依赖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其他轻重工业均不发达,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材料等都需要进口。与之相比,中国在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各种制造业都有很大发展,因而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也为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及石化等产品提供了无限的出口商机。近年来,中国出口至海合会的商品基本是以机电、音像设备、钢铁等贱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杂项制品为主;而从海合会进口的商品则主要是原油、液化气及石化产品。
目前,海合会国家已成为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79亿吨,同比增长9.6%,在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国中,沙特、阿曼、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均列前十位。其中仅从沙特一国进口原油就达3636.84万吨,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33%。同时,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的数量也占到其供应总量的五分之一,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沙特的第三大原油买家。
中国自沙特等海合会国家进口石油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恰逢国际原油价格飞速上涨;而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出口并未与进口获得同步增长,这是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二)逆差反映出我国石油储备能力的滞后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国际原油价格呈现出急剧上涨又迅速下跌的"冰火两重天"局面。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油价直线攀升,到2008年7月一度达到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但在这一阶段,中国原油进口量依然高速增长。由于进口原油一般有两三个月的滞后期,我们把高油价进口的时间段延长至10月份来分析。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份,中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772.4美元/吨,同比上涨66%;进口量达15115.27万吨,价值1167.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6%和83.6%;月均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达1511.5万吨和116.7亿美元;特别是在10月份,原油进口总量达2000万吨,同比增长28.1%,创当年最高水平和最大增幅。自沙特进口原油也呈现出类型的情况,1-10月自沙特进口原油2899.2万吨,同比增长33.7%。这种高油价下大量进口局面的形成,既有当时"油荒"和"保奥运"的需求,也反映出中国石油企业的"追涨"心理。
而从2008年8月开始,在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跳水,并在12月底出现386美元/吨的低价后,由于前期进口较多、国内成品油储备能力弱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成品油消费疲软等原因,国内石化企业并未抓紧机会大量进口原油,反而有所减少。2008年11和12月份,中国分别进口原油1336和1437万吨,远低于前十个月的平均数量。尽管11和12月分别从沙特进口原油383,6和354万吨,高于前十个月的平均水平,但总体来说,依然暴露出中国石油储备能力的滞后。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