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内容提要:俄罗斯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学术问题。视角不同,逻辑路线和问题设定将有很大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视角展开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和绩效特征进行概括性分析和描述。分析认为,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俄罗斯转型性经济危机是转轨的政策设计以及转轨中的公共选择力量博弈的结果。
关 键 词:俄罗斯 经济转轨路径选择 转型性经济危机
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
通讯地址:辽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110036;E-mail:xpl329@sina.com;电话:13066603948。
一、问题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转轨,是俄罗斯经济制度演进长河中的一个片断。从历史渊源看,俄罗斯经济制度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前,俄罗斯长期处于沙皇独裁专制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羸弱,经济制度中农奴制的气息浓厚,集权专制和宗教色彩浓厚[1]。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制度演进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制度中专制的成分并没有被摈弃。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维埃俄罗斯时期形成并稳定下来的经济制度,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结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的确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2]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内在的信息过载、缺乏激励、反应迟钝等缺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制度弊端导致苏联计划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巨大困难,它迫使苏联当局对这种制度进行调整乃至改革。这种调整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经济改革受阻,戈尔巴乔夫试图用政治体制为经济改革开路。这样,经济制度演进在宪法秩序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在导致苏联解体的同时,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
从现实的角度看,俄罗斯之所以要进行经济转型,其根本原因是要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效率不断下滑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丧失的问题。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无法在计划体制框架内克服,因此,体制内改革转化为制度模式根本转变的经济转型。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选择在1992年初启动经济转轨?为什么以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开始经济转轨?为什么俄罗斯的转型性经济危机是如此严重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俄罗斯经济转型期的非效率制度结构特征决定了其转型性经济危机的深度。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与时机选择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包括:深层次的经济转型成本收益比较;社会经济转型的政治约束条件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偶发政治事件。
1.启动转型的基本约束: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比较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即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的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或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发生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出现了在现有制度结构下无法获取的潜在利润。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变迁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还必须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共同构成了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在1991年的俄罗斯,甚至在更早些时候,俄罗斯社会面前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在旧的计划经济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前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非效率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显露,这是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到了70年代,制度弊端进一步成为前苏联经济增长的拖累,这可以从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6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GDP约为美国的70%,到1989年,相应数据下降为25%。[3]苏联与老对手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距离迅速拉大。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使国家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这些正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而这种利润通过市场化改革是可以得到的。另一方面,就改革的成本而言,俄罗斯在1991年前后进行经济制度变革的预期成本是很小的。制度变迁的成本由三部分组成:改革的机会成本(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放弃的旧制度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费用)以及制度转换的摩擦成本(废止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因利益格局变动而引致的社会摩擦和改革阻力的费用)。众所周知,1991年的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计划经济可以继续为人民提供的净物质福利很少,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稳定预期,也就是说,放弃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的机会成本不大。新制度组织实施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制度变迁主体的组织沟通能力及其政治权威。由于俄罗斯经济转轨是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启动的,在转型初期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在政治斗争中夺得政权的俄罗斯激进民主派领导人(叶利钦等)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Jeffry Sachs等)相信,即将实施的经济制度是已经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无需规划设计,通过国家的组织推动就可以顺利建立起来,因此预期的组织实施成本不大。至于改革的摩擦成本则源于制度变迁的利益再分配实质。在苏联长期的体制内改革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社会求变心切。进行大幅度的制度变革已经是全社会一致的呼声。"保守派"为了阻止对社会主义基础的破坏,发动了试图扭转改革方向的"8·19"政变,但不能得到社会的有力响应。在挫败政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叶利钦迅速赢得巨大的政治声望和高达70%的公众支持率。这些都证明了社会对变革的期望。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