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医药学论文】周衡教授微饮学术思想总结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19 20:29:28

 引 言

痰饮由仲景率先提出,古本无痰字,但《内经》有饮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中出现了淡字。纵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以下简称《痰饮病篇》),本篇着重论述饮而非痰。如《痰饮病篇》言"夫饮有四",而非"痰饮有四";从另一方面看,痰,古作淡,淡通澹,"水摇也",是饮的形容词,如四饮的痰、悬、溢、支,都是对饮状态的形容与描述,水饮在胃肠空腔,摇动作响而发出沥沥之声,故曰痰饮,水饮不在天,不在地,悬于半空之中,故曰悬饮,水饮盛满,如水满自溢而流于四末,古曰溢饮,水饮滞于心下,如物支撑,上抬胸膈,故曰支饮。

自仲景之后,痰饮学说有一定的发展,但就像丹波元坚所言,主要是对痰的发展,"盖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中论述了痰饮候、诸痰候及诸饮候,随后的孙思邈、王焘也是将其混而论之,《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痰饮》篇大篇幅的记录了《痰饮病篇》的内容,但也有一些关于痰的记载,如"断膈汤,主胸中痰澼"、"松萝汤,治胸中痰积热"、"葱白汤,治冷热膈痰",《外台秘要》不仅论述了饮证,还列出了治痰诸方,"痰澼方二首"、"冷痰方四首"、"痰结实及宿食方三首"、"胸中痰澼方三首"、"痰厥头痛方八首"、"风痰方五首"。

至宋代,杨仁斋将痰饮分而为二 ,其认为二者病机不同,谓"痰者津液之异名,入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水之与饮,同出而异名也。人惟脾土有亏,故平日所饮水浆不能传化……而致此病矣"。随后痰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饮证基本停滞在仲景的学术思想上,无明显的创新与发挥。后世论述痰饮,多将痰与饮混而论之,并且饮证论述逐渐减少,以至于篇名为痰饮,而时则论痰,金元四大家在痰证上作了较大的发挥 ,痰的理论不断丰富,近现代医家对痰的研究越来越多,不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实验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能很好的指导临床,是值得发扬的,但痰饮作为一个经典的病,也是不能被遗忘的。

痰饮病不被重视可能有一下原因:①某些痰饮病急;②某些痰饮病重;③某些痰饮病用药让人望而生畏,如甘遂、大戟、芫花等;④现代医学治疗痰饮病中的急、重症效果较好,且较安全。从另外角度来说,饮病中的轻、缓之证是痰饮病治疗的重点--微饮。

1周衡教授简介

周衡教授(1937~),湖南株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湖南省名中医,中国中医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首任委员、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杂病经典《金匮要略》教学、医疗研究凡五十年。挖掘、整理主校《金匮》首注本《金匮方论衍义》,并多次担任《金匮要略》全国教材编委及《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副主编,是我国知名的仲景学说专家,擅长使用古代高效廉验的经方治疗呼吸 消化 内分泌等疾病 对妇科杂病、老年病也有丰富的经验。

周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坚持每周出门诊3~4次,是一位将临床与理论相结合的经方实践家,他以《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开具的经方,稍作加减,处方药味少,价格便宜,疗效好,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尤其是饮病的治疗更是疗效显著,在长期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周教授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夫短气有微饮"的理论,对微饮的学术思想从理论到临床不断的丰富与充实,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痰饮渊源

痰饮作为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而《内经》中无一痰字,但有对饮的记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对溢饮的描述"当病溢饮,溢饮者喝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将饮的发病责之于湿气太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本经》也有饮的记载,如序录云:"留饮癖食",又如大黄治"留饮宿食,荡涤肠胃"。

古时"痰"以"淡"代之,森立之《本经•考异》中记载"淡作痰",如巴豆治"留饮淡癖"、恒山治"胸中淡结吐逆",其后《脉经》、《千金翼方》亦有"淡饮"的记载。《玄应音义》释淡阴(痰饮)云:"谓匈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  。《集韵•谈韵》亦云淡"水貌,或作澹",而对"澹"(dan淡)的解释,《说文•水部》作"水摇也"  。《玉篇•水部》释为"水动貌"。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的"痰饮"与《脉经》、《千金翼方》中的"淡饮"异名而实同,是指人体的津代谢失常,水液停蓄于体内某一局部所导致的一种疾病[17]。《肘后备急方》有"痰廕"之说。

自仲景提出痰饮学说,后世对其学说进行了补充,但主要是在痰饮的分类上,《千金翼方》将其分为留饮、澼饮、淡饮、溢饮、流饮,《诸病源候论》分为流饮、留饮、癖饮、支饮、溢饮、悬饮,虽然分类增加但对饮病的发展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终不《痰饮病篇》记载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饮。治法上仍是对"温药和之"深信不疑。后世将痰逐渐从痰饮学说中独立出来,并对其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饮证却被逐渐忽略了。

3饮证缘由

3.1传统缘由

多饮,即水摄入过多,是饮证的重要病因,也是触发饮证的常见诱因,《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溢饮者喝暴多饮"、《痰饮病篇》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后世亦多沿袭此学说,程门雪强调饮从外来,言:"夫以字义论,凡流质从口入者,均名曰饮,《孟子》云:'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病本因水而得,不曰水而曰饮者,明其水之从外入也",缪希雍则将饮的范围扩大,将其不仅限于日常之饮水,包括酒、茶、汤等,云:"缘饮酒过多,酒后发渴,多饮茶汤;或好饮冷酒;或因天暑烦渴,多饮凉水及冰",陈言将病因笼统的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丰富了痰饮的病因学说,如:"内则七情泊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嗜欲无度,叫呼疲极,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属不内外因",孙一奎所论病因虽未出三因的范围,但其某些病因具体化,且较全面,从患病主体出发,依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出脾胃虚弱这一病因,从另一角度论述痰饮病因,其云:"有因气脉郁塞而得之者;有因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而得之者;有因痛饮、饱食,停滞胃中而得之者;有因风寒暑湿之气,入脾相搏而成之者;有因七情失节,脏气不行,郁而成之者"。

3.2现代缘由

如今我国公民饮水(从此处以下本文提及的"水"涵盖了日常饮用水、鲜榨果汁、饮料、酒水、输液用水等)量较大,如青年女性为了保持身材少吃饭多吃水果,每天喝几杯酸奶、蔬菜汁或鲜水果汁 ;男性就是高兴了喝几杯酒,不高兴了也喝几杯酒,据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调查,我国居民的现在饮酒率为21.0%,男性现在饮酒率为39.6%,明显高于女性的4.5%,可见在我国居民中饮酒是一种普遍的行为 ,并且我国啤酒 与白酒 市场实现了30%以上的销量增长;可供小朋友选择的饮料应有尽有,其中很多儿童用甜饮料解渴,餐前必喝饮料 ,并且饮料消费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全球趋势 ;中老年人中就提倡每天多喝几杯水,养成"大口大口地喝"、"一饮而尽地喝"、特别是"有空就喝"的好习惯,还提倡加强对饮水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饮水习惯,提高对饮用水的重视程度 ;在医疗卫生方面,静脉输液更是很正常,朱之鑫汇报我国2009年用输液用水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的水平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喝的水越来越多可是体质好像越来越差,饮病患者越来越多的,但现实中却未被重视。

4饮病病机

4.1饮与三焦

三焦,又名玉海、水道,后世对三焦的部位一直有争议,但其作为津液运行通道的理论是没有异议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难经》进一步阐述了三焦的功能,认为其不仅能通行水道,还能够传送水谷、通行原气,从而沟通一身上下,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终始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并且三焦能够通腠理以沟通内外,如《金匮要略》载:"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这也与《灵枢•本藏》所言相同,其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道即是三焦,水饮在人体转输的常道是先入胃肠→脾经吸收→三焦→肺→全身→膀胱,饮入于胃,化生气血,循常道,濡养周身,若不循三焦水道输布周身,留伏于身体所虚之处演变成饮病,三焦在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焦可以沟通上下内外,三焦又为决渎之官,通行津液,故津液通过三焦散布周身。三焦就像一个大的排水系统,若其壅塞不通则会成饮,如《圣济总录》载:"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4.2饮与脾胃

"饮生胃腑",脾胃是饮病的使动环节,脾胃能够运化饮水的多少与脾胃强弱是一个相对的量,脾胃虚弱,则稍饮则病,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痰饮候》载:"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但这种情况在脾胃强盛之人中可能不发病,若外邪太盛脾胃强盛亦不免发病,如《素问》言湿气太盛而发为饮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太阴之胜……饮发于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所以脾胃在饮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很重要。

4.3起病缓急

痰饮发病有急性、慢性两种情况,《痰饮病篇》载"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急性的就像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由于饮水过多,超过了脾胃运化能力,致中阳被遏而猝然发生喘满者,来势急,病情重;此前脾胃未必已虚,由于食少饮多,则脾胃因进食过少而气虚,复嗜饮贪杯,于是渐积而水停心下,属于慢性发病。虽然病起有急缓不同,但饮从外来则一。《金匮要略》的这一认识与《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饮积"观点基本相同 。

4.4四饮顺逆

痰、悬、溢、支四饮不是随意排列的,是一种饮患由顺到逆的有序证型结构,若停饮之甚,则动而影响他脏,即四饮 ,按水饮流注的态势--上、下、内、外而别为四大类 :痰饮病在中焦胃肠,是脾气不得上输;悬饮病在胁下,是水饮不能归于上焦肺;溢饮病在肢体,因三焦失于通调而外溢,此三者皆循饮之常道为顺。独有支饮为病,系心下(胃)之饮不得顺行,反逆于膈上,支撑上焦胸肺,蔽阻清阳,故或为喘咳,或为眩悸,或为呕吐,或为胸满,病状虽较繁冗,然要之皆自心下支逆膈上,故论中于此类症候,皆自注有"心下有支饮故也"  。这个过程就好比城区的马路上下雨,先下点儿小雨,路面上稍有积水,行人的脚或衣服被打湿弄脏,犹如痰饮,饮邪停于胃肠;雨越下越大,积水漫过路肩,路边的垃圾被冲跑,甚或水漫入街边店铺,犹如悬饮,胃肠水满,横溢于两胁肋;大雨不停,雨水量超过城市排水量,流到了附近的城市,犹如溢饮,横溢无欲止之势,泛溢四肢;城市积水越来越多,水位越来越高,超过汽车排气管的高度汽车就会熄火,所以车就要往高处走,甚或流入民宅,危及居民生命,犹如支饮,体内饮邪越来越多,水位不断上涨,支撑胸膈。也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记载:"仲景就痰饮中分为四证,层层剥入,如茧丝牛毛,循求方得,由浅及深,由里达外,由一处而散见于周身,由一勺而弥漫为江海"。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