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中心任务。经济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专业,培养合格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是各个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面对的重点课题。文章立足于安徽,从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出发,指出改革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生成机制与落实保障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良性,业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大国地位。要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分类与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2014年3月,教育部改革方向业已明确,6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其发展质量在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经济学专业属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相比,其专业口径较宽、理论基础要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其是一个有机系统,是理念-目标-体系-途径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高校层级出发进行探讨。立足于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景维民,周立群(2008)探讨了经济学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江永红,周勇,张翔(2012)则分析安徽省属重点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2](2)从高校类型出发进行探讨。徐若梅,栾敬东(2013)探讨了地方农业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李刚(2011)则从地方财经类院校角度分析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4]赵立敏等(2015)分析了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5]综合国内学者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可以发现:现行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主要从高校层级与类型方面进行讨论。至少从层级角度看,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少。另一方面,虽然有大量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但多在顶层设计、经济学相关专业方面,独立分析经济学专业的也较少。第三,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地方性特征,学者在分析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问题时,也明示或暗示具体地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但对安徽的分析也不多。故此,文章立足安徽,着力探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就人才培养模式生产与落实保障问题进行探讨。
二、当前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目前,安徽省有普通本科高校33所,14所开设经济学专业,占比42.4%。其中一本院校6个,二本院校7个,三本院校1个。2008年,14所省内本科高校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又称"安徽省行知联盟"。截至2015年,联盟高校扩容19所。在19所联盟高校中,开设经济学专业5家,其中民办本科1家。经济学专业在安徽普通高等学校布点不多,专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发展有顶层设计,但落实力度有待提高
基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已较大程度上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引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在各专业培养中有所体现。经济学专业也注重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并结合自身优长,落实到人才培养进程中去。尽管如此,具体到落实进程,情况尚不理想。归结于校-院(系)两级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质的理解偏差、经济学专业如何体现应用性、院(系)传统经济学专业培养的理念"粘性"、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认识滞后等原因,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尚未贯穿到具体教学各环节中去。
(二)专业增速过快,专业群建设无特色、无优势
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属新建院校,专业设置中比较缺乏统一规划,专业设置易受短期利益影响。为凸显地方性、应用型,纷纷上马经济类各专业。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相关专业。分析省内高校经济类相关专业设置,有经济学先发,也有经济学后发特征。即先有经济学,再有其他经济类专业,也有先有经济学其他专业,后有经济学专业。诚然,先发与后发均能给予经济类学科与专业群建设补充能量。但由于上述均在一较短时间内上马,虽然代表经济学科的主要专业基本覆盖,但由于缺乏对专业的深度开发与建设,专业间互哺性较差,较难形成经济学科的专业群有机系统。同时,均为新设专业,均要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二级院系的压力,导致专业发展力量分散,整个专业群无特色、无优势。
(三)专业培养上有亮点,但与地方经济、行业匹配度有待提高
与区域经济发展"合拍共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6]当前,从省内主要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看,能够看到各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上有较多较新尝试。这些尝试亮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强调服务面向以安徽、区域、基层;(2)强调经济分析方法的重要性;(3)注重吸收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法学等专业知识,体现人才培养知识面宽,能够具备往相关学科领域渗透能力;(4)抓住具体行业,形成行业面向;(5)有一定"文理交融"特征。但较为遗憾的是,省内经济学专业培养尚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与经济新常态下合肥、安徽快速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态势相较而言,培养较为滞后。
(四)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教师数量、结构均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经济学专业中,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年龄偏大,缺乏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新建本科院校多经历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师资力量有提升。但是,由于专业选拔、甄别机制不完善,以及我国学历教育学术性等多类问题的叠加,致使师资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适应程度有待提高。各高校教师选拔依然以由校到校为主,引进教师多缺少企业实践经历与行业背景。教师进修与深造,多以高校为主。教师成长内容主要是学历层次提升。这多导致教师缺乏行业或专业任职资格与职业资格,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这反映在实验教学上可能尤为突出。
(五)实践教学有待丰富和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远未深入
归结于实践教学理念、师资、经费、场地、时间等因素制约,省内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待丰富和强化。表现为: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成熟,但综合性实践教学、课外实践、网络课堂等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本专业工具与分析方法类课程实践。比如统计、计量等在具体实践中应用。做的相对较好的高校,已将方法、工具类独立成课,强化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外时间与网络课堂等开展层次不齐,有亮点,但总体尚待改进。经济学专业强调复合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单一条款分割的教学内容可能较难适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较难体现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决不能在象牙塔中培养,必须要结合"产"与"研",产学研三者结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7]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教育的有力抓手。目前,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整体教育尚处初级发展阶段,区别于工科等专业,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更难开展。虽然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探索适应本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但与地方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内容偏少,效果不显著,社会效益不高。有学校存在若干产学研亮点,但比例偏少,深度不够,学生参与比率低。地方行业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扩大合作面、凸显深度合作有待加大力度,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局面难度较大。
(六)教研教改成果应用不够,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近几年,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教研教改活动开展总体效果良好,各高校依照振兴计划、质量工程等项目指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基本可实现各类型项目的全覆盖。但总体而言,存在着"重理论应用,轻实践应用"的倾向。项目立项多以地方项目为主,国家级项目与横向项目比例偏低。科研也多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数量与经费均偏少,应用型科研能力总体实力不强。服务地方政府、区域行业的各类项目多指向省内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总体很少,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偏低。
(七)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借鉴与探索各高校教学管理各项制度,吸收先进经验,应用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主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但是,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尚需二级院系的充分实施。目前,各高校二级院系在质量监控中的地位较弱,质量监控多为教学形式监控,方法传统。对教学内容监控仍然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同时,质量监控手段未做到全过程的监控,重视信息采集、中分析,也较重反馈,但谋求教学质量改进方面不足,难以做到体系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循环。部分学校开展评估建设尚未触及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评估。
三、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2009年,合肥市获批服务外包试点示范城市。2012年,安徽确定电子信息与家用电器、汽车与装备制造、材料与新材料等八大主导产业。2014年,安徽正式纳入长三角,明确皖江示范区与皖南国际旅游区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芜蚌试验区将在自主创新中起示范作用。合肥与杭州、南京并列成为长三角副中心。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中,圈定重点涉及18个省份,合肥被列入节点城市。上述表明:"十三五"期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难得的机遇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现代服务经济发展,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安徽地方产城一体化,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有了很大变化。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与区域开发、开放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合拍共振",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迈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将启动试点改革,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来说,需要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境界",坚持主动服务、全面支撑与创新引领,抢抓机遇,夯实办学基础,实施"错位化"与"特色化"办学,构筑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入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迈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催生对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经济学教育的不适应性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合格应用型人才。目前,省内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地方性、应用型,但具体培养过程中,突出地方与应用并不明显,与省内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对接程度不高。涉及具体行业、企业人才能力培养尤显不足。反映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上的两个问题:(1)初次就业率落后于经济学类其他专业;(2)专业对口率偏低。故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培养符合地方社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四、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成与落实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生成基于培养目标为导向。而确定培养目标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各高校校情与培养理念等多种要素形成。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方式,其具体体现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执行。培养方案的执行质量直接反映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也直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故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首先需要考量培养目标的形成因素,由培养目标生成培养模式,并通过一系列的执行与保障措施,达成培养目标。
(一)模式生成机制
作为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成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校(院)情与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情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理念上,(1)需要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不是培养和练造学术科研能力为导向,也不是以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导向。但是,需要学生具备研究型思维以及提高技能的自主能力,能实现运用经济学专业理论和知识,运用相应的工具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此,需要全过程进行培养;(2)经济学专业培养也不是标准化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能力时,也需注重学生内在整体性的提高与人的价值、尊严的充分彰显;(3)专业的"宽口径"与基础理论性并非难以体现应用型。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综合性的理论与知识储备,以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面特征;(4)适应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专业融合性发展,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同样,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需要考量各校校情、院(系)情以及专业群的基本情况。校情、院(系)情以及专业群是区分高校个体差异的内容之一,也是高校体现特色的重点之一。若经济学专业为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类别,则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与导向作用,牵引其他专业发展;若不是主要优势学科专业类别,则可以瞄准主要学科专业,抽取其经济内容,主动适应优势专业的需求,实行专业融合性发展,形成特色与综合性优势。另外,需要认真识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认真梳理地方经济各产业、各主导产业的真实需求,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政府政策措施,练好专业内功。结合上述三个方面,去设计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对培养目标与模式,更多应强调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特征。在不失本专业基本特质的前提下,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寻求在个体空间内扩展,以期形成专业特色,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二)落实保障措施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则涉及对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专业建设需要在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质保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好功夫。
1.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需要做到:(1)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构筑青年专职教师成长的多样空间,打通成长通道。鼓励学历深造与进修,加大双能型教师培养。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每年度落实一定比例青年教师在行业、企业实践。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完善导师制建设;(3)构筑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能力多位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发挥教师间互哺与外溢效应。
2.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围绕经济学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分解能力元素,构筑课程体系。要特别突出应用型课程体系。(1)在兼顾课程关联性与递进型同时,结合安徽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产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与地方企业、人力市场等相关主题开展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推进模块化、项目与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多数省内高校自建或与企业共建的大文科平台、各类经管综合软件、模拟仿真平台,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专业的培养特色;(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全面梳理经济专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立足各校情院(系)情,体现文理交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吸收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特色,进而实现方向化的培养。比如合肥学院经济学(房地产经纪方向)。与此同时,要做好教材建设,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学院教师主编与参编各类教材的资助力度。初步形成与其他同类高校、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同时,开发教材视频、课件等数字资源。
3.建好用好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突出校企合作,校企二元共育。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突出。对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来说,(1)扩建校企合作基地,目前情况是,多数省内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专业人数并不匹配,基地数量偏少;(2)开展与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合作,每年度均能实现一定比例学生参与到实习基地中进行实际实习实训,配备实习实训教师,监控实习实训质量,维护与基地长期合作关系。
4.关注实践教学
结合经济学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群内容,设立课程实践形式,练造学生实践能力,获取能力资格证书,实现"岗"、"课"、"证"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解构经济学专业人才能力与素质结构,重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工具软件、校内外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校内外专家讲座、专业交流等活动,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经济学学习氛围,获取岗位资格证书,进而形成专业能力动态提升。
5.产学研合作建设
产学研合作是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内容。(1)对教师来说,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形成服务地方的、且科研方向较为明确和稳定的学术梯队;(2)围绕各类教学与研究平台,打造经济学教科研亮点,驱动教师队伍整体研究能力与水平的提高;(3)联系校内外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扩散效应;(4)争取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合作,承接各级各类项目;(5)完善科研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质量;(6)强化学术交流,塑造良好的科研氛围;(7)开展教师与企业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吸纳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1)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进一步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2)探索教学督导的多种形式,继续坚持和完善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教学管理部门监督和检查工作,争取中小企业一线人员也能加入到学院督导工作中去,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将评价权交给市场,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学院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每一年度做好毕业生单位和个人调研,针对存在突出问题与难点问题加以改进;(4)实施学科、专业、课程评估,拟定评估标准,确定评估指标,实施评估工作,注重反馈改进。(注:本文系安徽三联学院2012年院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zlgc027)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