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结合地方院校的生源特点,立足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难讲学生难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对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
一、地方高校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学时短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地方高校相对缩减了基础理论课的授课课时,总学时一般由原来的64个学时调整到48个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平均每章的授课时间只有6~8学时,这些学时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根本没有时间对相关概念进行拓展与深入,更谈不上结合当前经济现实进行实践论证。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当前的经济现实,学时的减少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负效应。2.学生基础较差,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弱地方高校一般以三本或者二本院线居多,相对宏观经济学抽象庞杂的理论体系而言,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数理知识基础本身稍显薄弱。宏观经济学通常采用数理模型来进行描述,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生对于模型推导经常觉得晦涩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宏观经济学理论前后连贯性、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点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理论的理解。长此以往,一节听不懂,章章听不懂,不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刻掌握,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都丧失了,这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难保证地方高校在新教师引进过程中偏爱财经类重点院校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这部分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工作热忱有激情,并且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构成宏观经济学教研的生力军。但是,这些教师通常没有经过系统的授课技巧的培训,短时间内很难把握上课的要领,更难兼顾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另外,青年教师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的脱节使得教师很难把控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所以,当前地方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形式为主,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困局。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针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多、课时少、实践课少的特点,地方高校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首先,如果学时缩短至48学时,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习题册、试题库的内容都要相应的缩减,关键要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另外,学时的分配要合理。学时分配必须体现出实践课的重要性,实践内容更多的应该是以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的方式讲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中的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理论和现实的感性认识。2.强化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的一定教学目的,选取代表性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分析及集体讨论,教师给予指引和点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探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极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GDP内涵的讲解可以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结合新常态论述GDP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失业理论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民工荒"问题进行分析;经济周期理论可以结合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进行分析。3.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方式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仍然采用"30%+70%"的考核模式,这种考评形式仍然体现出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教师理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素养的考核,重视过程性、综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例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形式的考核可以给突出个人加分,也可以分小组评定成绩。这种实践环节的考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期末考试题的设置要合理。试题必须适量并能够基本涵盖教学大纲的知识点,教师还要适当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入更多的主观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平常多注意思考和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还可以缓解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突击方式。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