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近年来,虽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成绩显著,但是其整体状况仍然低于社会期望,与汉族地区相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项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2009 年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 ( GDP) 排行榜中,9 个主要民族聚集地区①再次占据了末位 10 席中的 7 席; 与此同时,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上,民族地区的监测指数也长期聚集在 30% ~40% 之间,远低于中东部地区的同类指标。民族地区这种科技与经济的 "双低"局面显然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技投入是从事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建立持续、稳步的科技投入机制是科技发挥其 "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要件。综上,本文拟以时间为线索,以我国 9 个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科技投入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帮助民族地区形成健康、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以为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1 相关文献回顾
从研究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当前学者对于科技投入的研究比较多,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投入本体的研究。这类研究关注的是科技投入自身的重要性、特点和结构等等。彭华涛认为,财政科技投入具有一系列的产出效应,如触发效应、波及效应,等等,因此会影响相关科技政策的修订,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于科技投入的配置方案调整[1]。孙喜杰、曾国屏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背景出发,探讨 R&D( 研究与开发) 投入中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的结构问题[2]。赵立雨、师萍等则关注科技投入中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及其溢出效应[3],等等。二是对科技投入效率的研究。这类研究将后期科技产出与前期科技投入相结合,以提高二者的比率为研究目的。张前荣将我国划分为 6 大区域并运用 DEA ( 数据包络分析) 发现,2004-2006 年间我国整体科技投入效率偏低,其中相对发达地区的科技投入效率也更高[4]。诸多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也属于此类[5 -6]。三是对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的关注。这类研究是对科技投入效率研究的一种特例,重点考察科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朱春奎对 1978-2000 年经济增长和财政科技支出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构成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7]。董翠玲经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87-2009 年间广东省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60. 8%[8]。李惠娟等通过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1998-2007 年的 10 年间,我国 31 个省 ( 市) 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平均每增加 1%,GDP 就增长 0. 14%左右[9]。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研究发现。范柏乃等以1953-2002 年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结果发现,二者虽然具有十分明确的单向因果关系,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还受投入结构和资源配置水平的影响[10]。师萍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和科技活动经济的内部支出的确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前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明显高于后者[11]。王凯、庞震对中国1978-2008 年间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长期均衡分析和短期动态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显著的"时滞效应"和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12]。
总之,本研究经文献回顾发现,当前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次得到证实。学者对科技投入的关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力度上也不断增加。在已有研究中,无论学者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其研究结论都肯定了科技投入的关键性作用,肯定了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其次,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尚未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发达地区往往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例如:董翠玲以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来计算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韩东林则以同处于华东区域的江苏、浙江以及上海的科技投入为参照,对安徽省的各项科技投入进行了比对分析和经验借鉴[13],等等。偶见学者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进行结构和效率分析( 柳劲松)[14],但是总体说来,研究数量不够,而且从研究内容上看,注重对科技投入的结果的测量,很少有学者从科技投入阶段本身进行政策解读。最后,当前学者似乎过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模型越来越复杂的同时,却少有对现实突出问题的关注,研究结论也少见新意。为此,本文拟采用较为简单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当前具有明显不足的民族地区科技投入体制进行追踪考察,力求有利于现状的改善。
2 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地区生产总值弹性分析
2. 1 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
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具体来说,它是这样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 1% 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15]。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该式表示: 当自变量变化时,因变量 Y 将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弹性系数 e >1、e= 1 或 e < 1,我们分别称之为 "富有弹性"、"单位弹性"或 "缺乏弹性"。目前,弹性分析已经被用在了定量分析的诸多领域。例如,在能源技术领域, "电力弹性系数"和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考察一个国家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匹配程度的指标,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16 -17],它们反映了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可用来从宏观角度调控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 "电力工业是先行工业"的政策,电气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均大于 1,即能源生产是超前于经济增长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结构也不断变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普遍下降。在我国,随着两型社会的建设、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加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呈下降趋势。据报道,我国 "十五"期间的电力弹性系数为 1. 36,而这一数据到了 "十一五"降到了 0. 9。本文拟考察的是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了解民族地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背景下是否建立了相对有保障的科技投入机制,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条件下,民族地区科技投入是否也在不断优化。为此,本研究拟采用弹性分析,即以我国 9 个民族聚集省份为研究对象,以能获得数据的 2000-2008 年为时间段,计算其逐年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反应敏感程度。之所以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是因为两点: 一是已有研究发现,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10]; 二是回归分析只能判断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二者的相关关系,而弹性分析却能缩小分析时段,对二者关系进行逐年描述。
2. 2 分析结果
根据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得出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 ( Y) 的区域国民生产总值 ( X) 弹性公式为:E = ( ΔY / ΔX) * ( X / Y)= 科技投入指标年度变动比例 / 经济指标年度变动比例其中,科技投入指标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来表示,经济指标则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值得指出的是,之所以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来表示科技投入,一是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民族自治政府的科技意识进行考察; 另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企业、政府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但受企业自身规模、能力的限制,在相当长时期内政府科技投入仍需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点在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 研 究 者 从 中 国 科 技 统 计 网②所 掌 握 的2000-2008 年间的原始数据,测量结果见表 1 所示。
2. 3 对分析结果的解读
从原始数据中不难看出,在有统计数据显示的2000-2008 年,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指标一直处于良好的上升态势,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 但是与此同时,其财政科技投入的变化情况则比较复杂。结合其弹性系数表和弹性系数折线图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第一,弹性系数不稳定,甚至呈现巨幅震荡态势。稳定的弹性系数表明该地区具有较为成熟的、"量入为出"的科技投入体制,表明该地区会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其财政科技投入。但是从图 1 看出,在有数据分析的 8 年间,各个民族地区的弹性系数均有明显的跳跃,特别是甘肃和广西两地,其震荡幅度剧烈。例如,甘肃省的弹性系数在世纪之交的 2001-2002 年高达 26. 24,即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 1% 的同时,其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26. 24%,财政科技投入远远超前于经济增长。但这表明该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在经济条件欠缺的前提下仍保证了足够的科技投入吗? 不是。因为在接下来的 2002-2003 年里,这一数据陡然降低至 - 9. 72,即虽然在这一年里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 1%,其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与上年相比却削减了近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同一时间段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其弹性系数从 2001-2002 年的24. 24 降至 2002-2004 年的 - 4. 71。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民族地区尚未建立制度化的科技财力支出制度,财政科技投入往往表现出随机性、不科学性,当地政府可能并没有充分认识科技投入的重要性,更没有建立以经济指标为基础和制度化的科技资源投入机制。这对其未来的区域科技发展不利。
第二,弹性系数为负值的情况频繁出现。弹性系数为负,意味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方向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变化方向相反。在本研究计算出的共72 个弹性系数中,共有14个系数为负,其比重高达 19. 4%。由于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数据中各地区各年度的生产总值均为递增趋势,因此,弹性系数为负表明该地区在经济指标改善的情况下其科技投入不仅没有随之增加,反而出现了减少。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甘肃省,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 1 052. 88 亿元增长到 1125. 37 亿元的同时,其科技支出却从 7. 3 亿元削减到 2. 4 亿元,弹性系数为 - 9. 72。类似情况还发生在同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广西等地,8 年间均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情况下科技支出削减的现象。但是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 在数据分析的 8 年间,各民族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上出现了先离散再集中的趋势。在民族地区弹性系数折线图中,代表九大民族地区的 9 条折线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先离散后集中的变化趋势; 同时,数据也表明,在2004 年前,多数民族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均反映敏感,即弹性系数普遍大于 1,表现为富有弹性 ( 最高达 26. 24) ,但是在2004 年后, 各地区的弹性系数普遍下降, 并在2007-2008 年间集中在单位弹性附近。
上述情况说明,2004 年以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机制相对不稳定,缺乏程序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投入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固化,那种随心所欲的科技投入得到明显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族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正处于完善中,而且进步明显。
3 完善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体制的建议
科学技术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自从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科技进步内生化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希望以此避免出现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例如,2008 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但印度的公共科技投入明显提升,在其第 95 届科学大会上辛格总理表示: 政府将提高对科技的投入,在今后 5 年内将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例从现在的 1% 提高到 2%;同年 11 月,为减缓全球经济危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影响,印度政府又出台了 35 亿卢比的 "生物技术产业伙伴计划",使生物技术研发活动不会因金融危机受到重创。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专利申受量以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等各项数据均呈上升态势,但是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仍处于待完善的状态。虽然本研究所采用的弹性分析有其局限性,但是从上述分析结果也不难看出,民族地区尚未建立具有保障性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 1) 提高民族地方政府的科技意识。
提高民族地方政府的科技意识是建立健全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的基本前提。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远地区,长期受自然条件、文化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社会发展程度滞后性显著,特别是民族地区往往城镇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较低,因此对科技的认识也比较有限,管理者可能更关注诸如教育、医疗和农业发展等问题,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民族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出现不稳定状态,巨幅震荡的弹性系数背后可能隐藏着科技投入决策中的随机性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民族地区科技的长足发展。为此,必须强化民族地方政府的科技意识。强化民族地方政府管理者的科技意识有多种途径。一是在干部甄选、录用阶段,择优选择科技意识强、文化水平过硬的候选人; 二是通过教育培训,特别是举办在岗培训等,提升干部的科学素养;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区域合作,使各级干部在更开放的视野下逐步增强科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地方政府意识到应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科技。
( 2) 建立制度化的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体制。
建立制度化的民族地区财政科技投入体制是培育稳定的科技投入体制的必要保障。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经济指标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其科技投入却并没有相应地持续增加,或做任何有规律性的变动,反而可能大幅震荡。这说明有时候民族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并非完全缺乏经济支撑,而是缺乏制度保障,使得投入规模无法可依,从而失去了稳定性。为此,建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财政科技投入制度化,例如在 "十二五"规划制定中,民族地方政府可以为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对数量和弹性系数设置目标,然后通过目标管理法进行分解,并将相应指标作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从而使民族地区科技财力资源投入实施有法可依,既有激励机制又有约束机制。
( 3) 在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前提下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在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前提下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是为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提供必要的支撑。健康、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是建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投入不稳定的情况下,社会力量更显重要。资金不足是制约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症结所在,拓宽科技融资渠道有望缓解这一瓶颈,为地方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提供重要的补充。例如,可采取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确保民族地区的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总量; 加强区域间科技合作,将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特色资源等与非民族地区的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相结合,共同增加科技经费投入; 引导民间资本流入科技投入领域,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 4) 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民族地区总体财政实力有限,而各项社会事业均有待发展,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必须提高当地政府的科技管理水平,才能将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运用到最合适的领域,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民族地区政府同样可以通过人员甄选、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干部水平; 或建立政府与高校、政府与政府的合作机制,通过各类培训和实践,达到提升干部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目的,最终促进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