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体系
(一)行政监督的涵义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监督体系更广,包括执政党、国家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和人民群众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1]
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三)舆论的涵义
(四)舆论监督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舆论监督,事实上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它是指舆论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这三个机关的监督,形式丰富多样。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只限于探讨舆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舆论监督最大的作用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整功能;舆论监督具有社会控制功能;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作用;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舆论监督所披露的绝大部分都是社会上的热门、热点问题。这些事件中的人和事无一例外都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违背了社会道德要求。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揭露和曝光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仅可以推动我国依法行政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还能帮助人们树立法制观念,这些事件的曝光可以使人们明白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不能越雷池半步。此外,人民群众在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巨大威力的同时,还会受到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舆论监督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使得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邓小平同志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咱们也没有自发地、齐整地创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制长期不受重视,很不健全,滥用手中权力现象有时能够被限制,受到批评和打击,但不时又死灰复燃。特权现象,不仅要解决思想问题,而且要解决制度问题"。 [3]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克服封建特权现象和官僚主义,就要建立和健全强大而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依靠全体公民,动员和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这是克服封建特权现象,倡导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舆论监督机制的实施现状
近些年来,舆论监督在我国监督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正逐步上升。主要体现在:
(二)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
(三)保护行政舆论监督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中共中央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坚持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则要求;把握当前舆论监督的重点;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树立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坚持以社会责任为重的理念;增强舆论监督领导工作。[7]
报纸监督 --深度与高度兼备
目前,几乎绝大部分能够产生社会重大影响的舆论监督事件,基本上都少不了报纸媒体的身影。比如郑州市"亚洲第一立交桥通车6年大修"事件,它之所以引起社会重大反响,正是得益于《人民日报》的披露。
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上世纪90年代,《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陆续开播,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播出,中国电视媒体实现快速发展,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网络监督 --大放异彩
三、当前舆论监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类行政监督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不明确,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譬如,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偏差,出现一些问题,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些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为了自身的形象和头顶的"乌纱帽",往往会封锁在自己所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容易导致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
(二)舆论监督形式单一
(三)主流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倾向过于明显,对于民生的关注和百姓呼声的关心不够,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我国主流媒体越来越变成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舆论监督威力,未能取得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