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与中国的选择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24 14:22:18

 《国际 经济 评论》编者按: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对 企业 理论 和 中国 国有企业改革有着深厚的 研究 。1997年12月,中国 社会 科学 院世界经济与 政治 研究所李向阳博士对张教授进行了一次 内容 广泛的学术采访。张维迎教授从80年代以来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谈到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 发展 战略。张维迎教授在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到,国际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竞争,中国的经济改革正是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只有透彻地认识全球微观经济机制调整的大趋势,并从理论上认清其内在逻辑,才能在推进改革时高瞻远瞩,避免因环境封闭而引起的某些政策不当。

李向阳(以下简称李): 目前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都在进行微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在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以企业兼并与收购浪潮为代表,公司治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从政界、商界及学术界都在重新反思美国现行的 金融 法、公司法(破产法)。在日本,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浪潮以及泡沫经济的崩溃,企业的融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企业脱离其主体银行的倾向,长期以来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体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至于转轨经济所做的更多地属于微观经济体制的重建。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希望你能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种全球性的微观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征,背后的原因,并谈谈中国应该从中获得哪些借鉴。
全球微观经济体制调整的4个特征化事实

张维迎(以下简称张):在我看来,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微观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概况为4个特征化事实:产权私有化,经营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趋同化,公用事业竞争化。
其次是公司经营业务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是伴随企业兼并浪潮发生的。比如说,在美国,八十年代发生了一次大的企业兼并浪潮,在九十年代初经历短暂的降温后,最近几年又迅速升温,被称为是美国 历史 上的第四次兼并浪潮。与1960年代的企业兼并浪潮相比,这两次兼并浪潮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兼并之后通常把与公司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业务分离出去。有人把60年代的兼并称为"conglomeration"(不同行业的混合兼并,或康采恩化),80年代和90年代的兼并称为"de-conglomeration"(反混合兼并,或非康采恩化)。具体地说,60年代兼并的特征是跨行业的兼并,企业热衷于把一些不相关的业务放在相同的所有制下经营。80年代和90年代的兼并与1960年代的兼并不同,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样化经营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相反,通过拆离、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 (down-size),使之经营专业化。统计显示,盛行于1960年代的跨行业的兼并和多样化经营是一种"价值泡沫",并不成功;多样化经营企业的效率一般要低于专业化经营的效率,企业的生产率随经营业务范围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人们越来越发现,许多多样化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小于每一部分拆开出卖的价值之和。所以,到80年代,企业开始逆转多样化经营,集中于主业(re-focus core business)。这种逆转部分是通过现任的经理班子自己干的,但更多的是通过兼并-拆离来完成的。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通过兼并,经营范围曾横跨多达几十个行业。80年代新的总裁上任后,认识到:尽管我们在每个部门都有赢利,但却无法进入各部门的前三名;仅有赢利并不能保证企业生存,我们必须进入所在部门的前列。为此,该公司先后大规模地进行分离、重组,缩小经营范围,提高专业化经营的程度。结果证明这是成功的。同样,象可口可乐等诸多大公司也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美国学者Frank Lichtenberg的研究表明,80年代后半期大部分消失的企业原来经营的业务范围多于平均数,而同期新出现的企业的经营业务更为集中。总体上看,在他的样本中,一个企业平均经营的行业数量下降了14%,而高度多样化企业的比例下降了37%,专营于一业的企业比例上升了54%。
80年代兼并浪潮的第二个突出特征是经营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企业的经营者通过杠杆收购(LBO)的方式使企业的股权更为集中;某些情况下还会使公众公司(或称上市公司)变为私人公司。
第四个特征化事实是,原来由政府直接经营或特许私人公司经营的公用事业,如电力,电信,煤气,航空运输等,由垄断行业变为竞争行业。这些行业过去被认为是" 自然 垄断行业",受到政府的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但现在也不再被认为是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开始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这一特征化事实是与私有化相伴随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比如说,在英国,80年代之前,电信是由国有的邮电公司独家垄断经营的,1980年将邮政和电信分开,成立了英国电信公司(BT),1981年,首先放开增值电信业务,1983年允许私营的Mercury进入电信业与BT竞争,1984年,政府出售51%的股票,将BT私有化。在美国,很长时期。电信业由AT&T垄断经营,1984年,AT&T被分解为几个独立的公司,其他的竞争者也进入电信业。最近,美国政府宣布,电信业向所有的外国企业开放。其他国家的电信业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竞争化过程。
全球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的竞争
李:你谈到这四个特征化事实确实很重要。 问题 是,全球微观经济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当然,这也与技术进步有关系。国际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竞争。伴随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演变为制度的竞争,公司治理结构的竞争。国有企业生存的前提是垄断。没有竞争,国有企业或许可以生存,可以赚钱。但一旦有其他更有效率的企业制度与其竞争,国有企业就撑不住了。前苏联模式的瓦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际竞争的结果。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竞争,苏联模式继续维持三五十年也是有可能的。但由于有美国的竞争,苏联模式就夸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一样。比如,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之所以实行民营化是因为它在世界航空市场上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压力,如果不民营化,就无法生存。在我国,民营化的进程同样也和市场竞争密切相关,只不过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上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80年代实行地方分权之后,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是,效率决定生存。哪个地区的所有制问题解决得好,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哪个地区的效率就高。结果是民营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就能够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而民营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就被迫加快民营化的进程。由此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民营化的进程。当然,由开放政策导致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也是中国经济民营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李:你提到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是竞争的结果,这里隐含的假设是,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那么,什么理论可以支持你的假设?
至于理论上讲,我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没有办法选择出好的经营者,没有好的办法激励经营者。这方面,我过去谈的很多,这里就不多谈了。我只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最根本的是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好的或坏)承担责任。让我以自行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设想你有一辆自行车,某一天你不想骑了,或者由于你的腿摔了,没法骑了,你会把自行车卖掉。但在卖车之前,你仍然会把自行车擦干净(即使你平生并怎么擦车),还可能到车铺把自行车修理一下。但是,如果这辆是单位的,你不想骑了,就会把它扔在走廊里不管了(即使如果你继续使用的话,你会擦车)。为什么两种情况下你的行为不同?因为,如果自行车是你的,卖的钱仍然是你的,你有积极性卖它一个好价钱。但是,如果自行车是单位的,卖多少钱与你无关,你自然不会关心它能卖多少钱了。这就是个人产权制度的意义:它使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得到回报。
张:自行车卖的钱归你,等价于把自行车归你了,你当然有积极性了。产权制度说到底是个激励制度。民营化与国有企业实行的承包制的不同在于,承包制是"短期民营化",民营化是"永久承包制"。"短期民营化"的问题是经营者经营者没有长期激励,因为经营企业就象栽树,收获是长期的,如果你不能确定明年果树仍然归你管,你当然不会考虑果树未来的生产力了。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有企业的经理常常为了吃到树梢上的一个苹果把整个树枝砍下来。苹果吃到肚里是自己的,而砍掉的苹果树是别人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企业盈利不仅是经营决策的结果,更是投资决策的结果,而且,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一般是由不同的人作出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对不同决策者的责任明确化。现在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年投资决策的失误,至少对如淄博石化这样投产即破产的企业来说是如此,但投资决策是政府作出的,怎么去追究他们的责任呢?
张:你说的很对。问题是私人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投资者要自己承担责任,而国有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决策者不承担责任。比如说,如果你自己投资1个亿,决策失误,建成的项目只值3千万,就只能卖3千万,你得损失7千万。当然,如果有人出5千万从年手里买走这个项目,那是他的决策失误,他要损失2千万。但是,如果是国有企业,投资是政府官员决策的,你被任命为经理经营这个企业,谁造成了多少损失,是无法衡量的。
张:问题是选择经营者的政府官员对经营后果不承担责任,不象股东那样,选择错了要自己承担损失,并且,他们自己的位子也是不断变化的,自然,他们不可能有好的积极性发现好的经营者,即使发现了,也未必有积极性把他们保留在位子上。如果一个经理是为私人股东经营企业,稳定自己位子的最好办法是为股东多赚钱。但如果是经营国有企业,最好的办法是把企业搞的"不死不活",搞好了,别人就可能来替代你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经营者的问题,而是选择经营者的人的问题。
张:并不是所有的矮子都一样高。国有企业经营好是特例,经营不好是惯例。经营好的企业有好多特殊的条件,包括经营者的能力,事业心,外部环境等。我很敬佩那些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老实讲,现在经营好一个国有企业可能要比经营好一个私有企业难得多。但我想指出的是,好的国有企业基本都象流行歌手一样,风光几年,就无声无息了。80年代优秀企业、企业家还有几个?原因何在?就在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机制无法使企业家职业化。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来说,经营企业的目的不过是仕途升迁的跳板,企业不过是火箭,卫星上天了,火箭就落地了。当然,这不能怪经营者,责任在制度。企业家的事业心需要实实在在的资产载体,需要产权制度的保护。但如果缺乏由制度保证的激励机制,部分经营者短期内可能会把企业经营得很好,但却难以持久。经营者所追求的更多的是短期行为目标。这就如同我们写论文,如果我写的论文别人署名,我为什么要卖劲写呢?
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两种选择:回到垄断或民营化
李:现在政府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绝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以你的看法,这是否有可能?
李:民营化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是可行的,但对大企业来说,似乎无从下手。几亿、几十亿资产企业出卖给谁?


张:上市当然是一种途径。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指出。第一,政府不应该把上市作为摆脱国有企业困境的手段,向老百姓"圈钱"。有人主张,好的国有企业上市,要带几个差的。这是很不聪明的。不要以为把好西红柿与烂西红柿放在一块买,就可以卖出好价钱。聪明的小商贩绝不会这样想问题。我们的政府官员常常有一个误区,总以为自己聪明,别人傻。这是不行的。老百姓是不傻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田忌,别人也是田忌;如果你认为别人是齐王,你自己也是齐王。从历史上看,老百姓骗政府容易,政府骗老百姓难,至少骗一次容易骗两次难。

张:问题是什么是垄断性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过去许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已不再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了,如电信、铁路、邮政、电力等部门,都是可以竞争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国外公用事业的竞争化和民营化问题。否则,就会把本来不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当作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给法定垄断化。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己不竞争,别人也会与你竞争。美国人把电信业向全世界开放了,能不要求你也这样干吗?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