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指出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难点,提出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 工业 园;区域 经济 协调 发展
广东省提出的产业和劳动力转移是指将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广东省可分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四个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依靠珠三角GDP连续18年领先全国,成为 中国 第一经济大省。但也一直饱受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缓慢问题的困扰。珠三角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10.7%,却集聚了全省常住人口的1/3以上,产出占全省GDP的2/3以上,其余地区拥有近90%的土地,2/3的人口,仅创造不到1/3的GDP。珠三角通过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为高附加值、高科技、知识密集型 企业 腾出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珠三角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之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而且也可帮助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二)珠三角地区土地稀缺,环境污染严重
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大部分城市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珠三角也是广东省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2005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达34.1亿吨,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的70%。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珠三角已形成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酸雨高发地带,酸雨频率平均达53%,并成为全球三大酸雨区域之一。珠三角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
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根据《决定》,从2008年至2012年,广东将出资500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重点产业和实施免费技能培训等。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5亿元,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
(二)产业转移工业园初见成效
广东早在2002年就开始探索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并出台了《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进行转移。2005年,广东又出台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山区市县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2008年6月底,广东已建立26个经省政府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已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5个珠三角市与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12个山区和东西两翼地级市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签订入园投资意向项目(企业)287个,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近46亿元。2007年,园区已建成的132个项目实现产值约65亿元、利税5亿多元。
(三)措施有力
2008年以前,广东推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只是一个政府部门的文件,实际执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是直接以省委省政府发文,从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务实的角度出发, 总结 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该《决定》提出"三力":对珠三角增加压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来;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增加优惠条件,增加吸引力;在整体上,政府加大投入,增加扶持力。该《决定》不仅提出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和手段,而且实行双向目标责任考核,既对珠三角地区考核,又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考核。7个系列配套文件形成的完整政策体系使得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