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 西藏 经济 近年来有了很大的 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试图诠释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西藏经济 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 农牧民收入
一、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关于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自然 资源。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矿产、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 交通 、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西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有5600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0%,但现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还不足可开发利用的0.5%。光能资源:西藏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此之外,西藏土地资源的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之冠,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电影、戏剧、 音乐 、宗教等,以及丰富的 历史 文物资源。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举世闻名的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区位资源。西藏的区位资源具体体现在它位居祖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西藏边境线约4000公里,与南亚五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接壤,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独特的地缘优势。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边境贸易,边境线上边民互通有无,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众多贸易场所。现在西藏对外通道交通便利,贸易基础相当牢固。如亚东口岸,距不丹首府适布约300公里,距锡金首府甘托克约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尔格达也只有几百公里,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20公里,离西藏首府拉萨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但由于诸多因素,西藏区位资源的优势并未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显现出来,其边境贸易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对外贸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藏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西藏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西藏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藏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惟有西藏。
2.关于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更为突出,已经构成了现阶段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西藏和平解决50年来,大力发展科技 教育 事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但全区文盲、半文盲仍高达36%,在全国最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人口的5.97%,大学文化程度占0.56%(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文化人口,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文化人口),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3.7年。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未达到小学4年级水平.每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最低。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 工业 系统职工,平均受教育时间仅4.3年,绝大部分职工文化程度不足小学5年级水平。全区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比例高达67.4%(全国为11%),1998年全区国有 企业 职工人数为73650人,其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1%,8.4%和31%,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全国为626人)。由此可见,西藏总体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3.关于资金国家的大力援助并未形成西藏经济的"造血"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到2000年,中央财政补助逐年增加,在近50年中,累计补助达500亿元左右,加上近几年的共计600亿元以上。中央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而且号召内地省(市区)对口援助西藏。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由部分省区(市)援建43项工程,总投资4.8亿元;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投资总额23.8亿元;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直接投资117个援藏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亿元。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财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能享受优惠待遇并保持较大增长的民族地区只有西藏。但从实施的结果看,中央的巨额财政拨款和全国的援助,并没有形成西藏强有力的"造血"机制,反而滋生了向国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西藏经济对中央和其他省区(市)强烈的依附性。
二、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西藏至2005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全区国民生产总值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1)西藏与内地 农村 的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仅差3.2%,由于多种原因,近20年来,西藏与全国发展差距越拉越大。1985年,西藏农村人口年平均"纯收入"为353元,同年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398元,相差45元。1990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447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0元,相差183元。2001年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1404元,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相差962元,其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相差40.9%,差距进一步拉大。
(2)西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幅度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9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83元,城乡差距为2413元。1997年西藏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高达5214元。2001年西藏城乡纯收入差距竟高达6465元。2005年西藏城乡收入高达6336元。
从以上数据看,西藏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高达79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 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
2.经济总量低
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其总量长期以来是全国最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后几位。以1998年为例,国民生产总值仅为91.18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0.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716元,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仅高于位于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二的贵州省和甘肃省。产业结构中,西藏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最高,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全国各省区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超过50%。如2002年,西藏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4.6:20.4:55,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0个百分点,而工业比重却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超过5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农牧民从第二,三产业得到的生产性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