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比较优势 理论 的需求 分析 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虽源于国际贸易分析,但在世界 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领域日益拓展,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无不打上国际间贸易的深刻烙印。比较优势理论因此超出了对一般贸易 问题 的分析,成为探讨国家产业 发展 思路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地区的层次看,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经济、文化、 社会 的一体化,地区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密不可分。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中的适应性显得更强,更直接、事实上,我国落后地区政府在确定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和思路时,也多是从中吸取理论养分的。 比较优势理论给地区产业结构分析所带来的启示也是明显的。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促使我们认真分析落后地区资源禀赋状况、劳动力成本与素质、资金富裕或贫缺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经济增长条件,从而能够明确那些确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并抓住发展机遇;
其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可以把握国际间以及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趋势,从中寻找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机遇;
第三,通过比较优势分析落后地区能够找出经济发展中的"弱项"和"瓶颈",包括资金、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从而在今后发展中注意强化"弱项"、消除"瓶颈",弥补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禀赋之不足,形成内生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启发落后地区注重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特别是注重通过对外开放获得技术扩散和"干中学"的外溢效应。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 应用 中的局限性也是相当明显的。包括:理论前提假设过于苛刻,与现实差距过大,理论分析带有明显的静态特征,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当代国际经济的需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所确定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工地位是被动的和低下的,体现不出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战略;局限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忽视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直接 影响 到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阻碍和迟滞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等。 除此以外,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缺乏对需求的分析,忽视了需求对产业成长的重要影响。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局限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理论最终将限制产业的发展。"发展 中国 家同时拥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人类产品空间中占的比例小,不能满足它们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家越大,对纵向增长的依赖也越大,因此,我们不能要求落后大国象小国那样,仅仅依靠有限的几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就能实现持续的快速发展"(熊贤良,1995)。 从国内需求看,轿车、电信和信息、 网络 等高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扩大我国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很难将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在上述领域。比较优势论者认为,"不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则这些产业不可能较经济地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竞争优势。如中国汽车、 电子 信息产业以 目前 状况很难进入国际市场"(邵润堂等,1999)。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无法让人接受而且也完全不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大力发展汽车 工业 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说明了这一政策和战略的正确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明确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九五"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和迅速增加,都从实证上反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局限性(注: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90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8%,所占比重比1997年提高近1倍。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8000亿元,10年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第1季度,全国商品出口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50%。)。有关实证分析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工业品的比较优势逐年上升,其中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马述忠,2002) 从国外需求看,如果要素禀赋结构相近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奉为几乎唯一的产业选择,那么,当这些产品蜂拥至发达国家市场时,必然是恶性竞争局面的出现,受损害的还是这些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奉为真理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方面的例子已是数不胜数。 比较优势分析从实质上看是一种供给分析,其所关注的对象均是生产要素,包括较低层次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资本数量等,以及较高层次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以此判断某国或某地区是否具有供给优势。由于缺乏需求分析,供给导向的产业分析难以构建较完整的政策框架,难以避免对现实决策产生误导。我国落后地区通常采取的一些谋求产业发展的战略,如发挥资源(注:指矿产等 自然 资源以及如农副产品等基础原材料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规模经济等,都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所得出的政策结论。但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在需求分析上的缺陷,使得上述产业发展战略同样存在缺陷。
--发挥资源优势。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过分强调要素成本优势,将资源丰裕程度作为确定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将市场战略局限在要素成本竞争上,忽视了该产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格局、需求增长潜力等,往往导致边际收益递减,陷入"比较利益"陷阱,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甚至成为竞争劣势,走向比较优势的悖论。我国山西地区在煤炭资源开发方面就是典型例子。几十年来,山西全力发展煤炭,并努力延伸到洗煤、炼焦、坑口发电等,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竞争环境下,都把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发挥到了极至,但结果却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和低层次,明显制约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局限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产业发展战略,还容易导致资源禀赋条件、技术水平、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如果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有限,就容易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也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形成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各地区比比皆是。本意是发挥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出发点是体现差异性,而结果往往是地区间产业结构的雷同。
--延长产业链条。
在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常常失效的情况下,我国落后地区也开始注意实施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即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落后地区似乎找到了一条既能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又能加快产业升级的路子。但在实践中,落后地区又深切感到这条路子的艰辛,效果并不如人意。事实上,延长产业链条的战略首先依托的仍然是当地的资源优势,只是希望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对资源的加工深度,实现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这种思路虽比资源开发的思路前进了一步,但并没有跳出供给思路的局限,仍然缺乏需求方面的分析。也正是由于缺乏需求分析,使得这一战略存在明显欠缺,影响了战略的实施效果。 首先,产业链条延伸所形成的新的供给,需要由市场需求决定其实现价值。或要有市场需求增长的空间,或要能开拓新的市场需求,或要:在成本上有竞争力,或要能从性能价格上超越可替代品。如通过小麦深加工提取谷脘粉、低聚糖、维生素B,通过电解铝精深加工生产高精度板、带、箔和PS板基,通过金属镁生产各种镁合金产品等,不仅仅是技术上能否实现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和成本优势。 其次,产业链条越往后延伸,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产品市场越细分,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求越高。因此,对 企业 的管理和综合竞争力的要求越高,对技术、人才、信息、政策体制、中介服务等环境的要求越高,而对当地资源的依赖越弱,对运输成本的敏感度越低。在许多情况下,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布点首先考虑的不是接近原材料生产地,而是接近消费地和技术、人才、信息密集的发达地区。也就是说,资源和原材料上游供给的空间布局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增加,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步减少,以及随着 现代 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全球和跨地区生产和采购体系的形成,使许多产业对上游供给的当地依赖性发生了极大变化。以我国落后地区不少省份确定为支柱产业的铝工业为例,氧化铝生产需要接近铝钒土矿所在地,此时氧化铝企业对上游供给是高度依赖的。其后的电解铝生产既可接近氧化铝生产地以节约运输成本,也可以采取"两头在外"的市场战略,进口氧化铝,出口电解铝,此时电解铝已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对当地氧化铝供应的依赖。而对于铝的精深加工,情况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于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铝锭、铝坯的运输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小,而消费地的需求信息、技术、人才支持等对于铝的精深加工更为重要,因此,世界上铝的精深加工大多接近消费地而非铝材料的生产地。如果一味强调原料供应的优势,将大型精深铝加工项目放在远离市场、远离研发与人才集中的原料生产地,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布局。目前我国计划部门按上述思路在内地建设的一个大型精深铝加工项目,发展前景就非常堪忧,而沿海地区近年来自主发展起来的一批项目则表现出明显的活力。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落后地区在实施延伸产业链条的产业发展战略的时候,不应过分夸大下游产业对上游供给在空间上的依赖。落后地区如果不注重改善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水平、提高研发能力,注重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共性要求的 教育 、培训、信息服务及其他中介服务,注重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与行政效率等,就不可能具备延长产业链条的比较优势,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所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
较狭义的理解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谋求比较优势。"一国某种产品的加工优势或成本优势,可以不是因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引起,也不是要素赋予不同而引起,而是由于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规模造成的"(王海宁,1998)。产业保护论者应从这里吸收到理论养分,并以日本高速成长时期产业政策的成功实践作为佐证,认为通过产业保护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份额、获得规模经济,可以形成成本优势以及诸如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因此,规模经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分析局限,也表现出比较优势分析的动态特征,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发展。但规模经济分析仍然是一种供给分析,缺乏需求方面的考虑,导致一些地区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在当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后续研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追求规模经济往往简化成同一技术和管理水平下的生产规模的水平扩张,不但对结构升级无所助益,而且常常在市场竞争中败北。现实中由于盲目扩张而失败的企业比比皆是,教训极其惨痛。特别在落后地区,一些获得较好发展的企业往往被当地政府甚至银行所"追捧",成为所谓的"明星企业"。其中部分企业就是在此环境中盲目扩张,最终为其所累、走向失败。 事实上,追求规模经济远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张。与之配套的企业改革、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外部配套和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包括前后向关联企业、运输通信体系、速递和物流配送系统、研发支持, 法律 、 会计 、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对于规模经济的形成都至关重要。追求规模经济的目的是要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竞争优势。这往往是落后地区所缺乏的,因此也是更需要关注的 内容 。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需求分析
"钻石"四要素是米契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用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些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竞争力的原因。包括反映生产要素状况的要素条件,体现产业发展内在需求的需求条件,体现产业支撑能力的支持和关联产业,以及反映企业和市场的状态和特征的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从根本上拓展了人们进行产业分析的视野,从管 理学 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并上升到产业竞争优势,摆脱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特别是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对于分析和制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战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波特的四要素分析中,需求分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内容包括需求结构、规模以及需求的成长性,既包括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包括国际市场的需求。竞争优势理论将需求纳入分析范畴,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有着实质性的进步。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