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试论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19 19:38:34

 1998年我国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对减缓通货紧缩和促进 经济 增长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从现在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看,前四个年头积极财政政策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5、2.0、1.7和1.8个百分点。积极财政的路还应(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需要,也取决于继续实行这种政策的代价和对风险的正确判断。 目前 理论 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运作风险的 研究 一般集中于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和债务风险层面,担心财政持续扩张会导致需求过度而引发通货膨胀以及国债规模过大和过快增长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引发偿债危机,而对其面临的体制风险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鉴此,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积极财政政策体制风险的理论 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是指政策的运用存在的 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市场经济理论与 发展 的实践均表明,与经济的市场化相对应的必然是财政的公共化。公共财政的活动是充分尊重市场力量,只对市场起补充作用而不干预和损害市场运行的规则。就此而论,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公共财政运行的干扰和不利影响。这就是说,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内运行的,则有利于市场体制的建设与发展,不存在体制风险;反之,存在体制风险。

  毫无疑问,政府采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上的失灵,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的政策运用,并非总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约束下进行,其结果,政府并不能做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市场体制两重目标的兼顾,而是在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对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则和效率产生损害。因此,可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实质上是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在实行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过程中,由其政策 内容 和特点所决定,容易使财政分配活动偏离公共财政的原则,存在着较大的体制风险。

  首先,财政活动规模扩大从而偏离政府与市场间资源配置的均衡规模。由于 社会 资源是稀缺的,社会需求包括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需求都很难得到最大满足。而且,一般情况下,由于我们不能说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哪一个更重要,因而社会资源在两种物品间并没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配置顺序。为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资源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应达到二者社会边际效率相等的那一点,实现"庇古均衡"。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大总需求效应是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前提的,从而可能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占有的资源过多,偏离"庇古均衡",导致效率损失。

  其次,财政活动范围的扩大从而混淆政府和市场活动的分工边界。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混合物品则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政府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有可能在混合物品供应领域占据太多的份额,并且介入私人物品的供应。

  第三,财政决策可能偏离民主财政的原则,导致财政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即公众向政府交税,政府受托提供公共物品。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则应由公众民主投票决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整个过程应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因此,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财政是公共财政,而公共财政的本质则是民主财政。然而,通向民主财政的道路并不平坦,撇开技术性的障碍如循环投票等不论,现实中的民众由其社会和经济利益所决定往往从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往往是不均衡的,最终的决策结果可能较多地考虑强势集团的偏好,偏离全体民众的真正意愿,从而偏离民主财政的轨道。为增加市场需求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减税和得到财政支出的好处看成是一种"租金"的话,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可以看成是政府"设租"活动,强势集团往往会通过寻租得到主要的减税份额和成为主要的支出受益者。这不仅有悖于市场公平,而且,寻租所导致的大量资源浪费也严重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另外,按照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 家也是经济人。在财政扩张过程中,他们也可以打着扩张需求的旗号,对财政资源做有利于强势集团的安排,以换取强势集团的支持,获取政治利益。总之,扩张性财政政策更有可能使财政活动偏离民主财政的轨道。

  需要说明的是,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显然不只是在我国才存在,市场经济国家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都面临同样的威胁。为什么倌奉和崇尚市场机制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坚决地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扩张政策?显然,不能说他们仍和斯密 时代 的经济学家一样天真地认为市场是完美无缺的,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从主要的方面来说,他们可能正是担心政府职能的扩大和财政的扩张会损害市场体制。总之,财政扩张政策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凯恩斯主义看到的是其对宏观经济波动有利影响的一面,而新自由主义则正相反,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市场经济的威胁。

  转型国家的市场机制本来就不完善。一个不完善的市场存在的缺陷比那些发达国家就更多、也更复杂。因此,我们承认在我们这里政府的作用要多一些,同时,更应认识到市场体制建设的任务也更重,因而在利用政府纠正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更应提防其对市场体制的危害和影响。

  二、积极财政政策体制风险的现实分析

  1.财政规模的迅速扩张及其非市场化的扩张方式

  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而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和方向就是提高财政收入比重,并视之为振兴财政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即在财政支出扩张的同时,税收不减反增,1998、1999两年经济增长率为7.8%和7.1%,而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收入分别增长14.2%和16.6%,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率高达15.7%和21.1%,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前几年的收入增长速度。当然,若单一的以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而论,并不能得出政府占有资源规模大的结论,财政政策的运作也谈不上存在体制风险。 问题 在于:(1)我国在规范的预算内收入以外,政府还通过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渠道占有资源。1996年,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8%,根据专家高培勇(1997)推算的数字,当年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在内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0%左右,已经高于发展 中国 家25%的平均水平。显而易见,在非规范性收入的治理进展不大、规模尚未明显缩减的情况下,预算内收入的超快增长只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快速地向政府一方倾斜。人们对于政府占有资源过多的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2)扩大赤字融资是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伴随的政府扩大资源占有的核心途径。1996、1997两年,我国财政赤字分别为529亿元和560亿元,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当年,赤字规模陡然增至960亿元,1999年、2000年分别为1743.59亿元和2499.33亿元。(3)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作中,还有需引起注意的特殊现象:信贷资金的财政化。如1998年财政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增加1000亿元相应信贷投入,当信贷投资被政府计划安排而进入财政运作的轨道时,显然就有可能违背了信贷资金的本来性质,实际上使这部分信贷资金具有了"准财政资金"的性质,无异于财政发行了2000亿元的国债和增加了2000亿元的支出(张馨、袁东,1999)。这种政策安排所带来的现实后果, 自然 是增大了政府财政实际占有或控制的资源的规模。不仅如此,信贷资金的越位和扭曲安排,增大了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困难,直接与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相背离。

  综合考虑财政汲取资源的各种途径来审视政府占有资源规模的变化,我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无疑存在着一种(计划)体制复归效应。而为扩张财政规模采取的那些非市场化的形式,以及下述政府财力运用上的非公共化问题,更会使我们感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和体制风险的存在。

  2.国有经济偏向与财政支出结构的非公共化

  市场经济要求财政应向不同 企业 提供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而不论其在所有制性质上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然而,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表明,政策支持的重点过分倾向于国有经济体系,而对非国有经济的需求则比较冷漠(孙健夫,2002)。从1999年增发的国债除了继续进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外,还以财政贴息的方式,有选择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提供支持。当然,国有企业并不一定生产和提供私人物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公共物品的提供电是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实现的。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实际上在提供准公共物品甚至公共物品。如果财政对这些国有企业提供投资支持,那是正常的,也是公共财政的职责。问题在于,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在选择对那些国有企业提供技改支持时,所依据的原则基本没有考虑公共财政的要求,而是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银行资信、综合实力、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地理位置、对拉动内需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重点支持对象的。这些国有企业主要处于冶金、纺织、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显然不是公共物品(甚至混合物品)的生产者,当然也就不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围。无疑,财政的支持的确使这些企业焕发了生机,也有效地带动了社会和银行的投资,提高了竞争力,拉动了内需。但非国有企业却得不到这样的财政优惠,难道对非国有企业的支持就不能"四两拨千斤",拉动内需吗?显然,技改贴息政策的运作带有明显的国有经济偏向。这种政策安排的负面影响是,一方面财政投资结构非公共化,另一方面则是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和对政府的重新依赖。

  3.城市偏向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公平及效率偏差

  财政的收入分配政策属于再分配范畴,其目标主要是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政策的效率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要尽可能尊重市场分配的结果从而不伤害市场分配的效率;后者是指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要有助于弥补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上的缺陷,消除宏观经济波动,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

  财政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否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在技术上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终取决于这种公共政策的产生过程是否兼顾了社会各方的偏好和利益,这种非市场性决策过程能否贯彻市场经济的精神,是否在民主程序内进行。已如前述,经济理论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已经表明,政府失灵是一个普遍现象。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是如此。帕累托最优在现实中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并不能实现,政府财政决策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创造条件追求帕累托改进。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