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邓小平同志认为,财政是调节 经济 利益关系和解决 政治 问题 的重要手段,财政工作要集中体现国家政策,党和政府对财政的管理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党和政府将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主要目标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财政保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这一目标的充分实现;党和政府要加强财政宏观监管与调控,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和财政政策,处理好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高效地 发展 。
一、在重申财政收支工作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本质基础上,强调财政管理要有全局观念、战略眼光的基本原则
1954年1月,兼任财政部长的他在 总结 财政工作时强调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因此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要懂得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邓选》1-193)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正确地概括了财政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晰地贯彻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的 科学 论断。(《对一九五○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和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第一辑),新华书店1950年8月版,第87页)
正是由于他对财政的政治性的充分认识,才使他特别感受到财政管理要有全局观念、战略眼光的重要性。1954年,邓小平同志在谈财政工作时指出:"财政部提意见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有钱没有钱,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邓选》1-193),"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邓选》1-200)这一思想对当前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考虑到我国是处于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中国 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财政职能的履行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源配置要优先重点保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方针政策能够顺利贯彻实施,并根据不同情况,科学地把握好政权建设、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各项开支水平和标准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财力可能。据此,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经济调整的问题时就指出:财政的职能在"基本建设要退够,一些生产条件不足的 企业 要关、停、并、转或减少生产。行政费用(包括国防开支和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费用)要紧缩,使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达到平衡。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邓选》2-355)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分配原则出发,合理调整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
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全体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了。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因此,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要经常照顾局部和地方,要因地制宜,注意到地方工作有什么困难。财政部的部长、司局长、处长应经常照顾局部,凡是地方提出的困难问题,只要是可能解决的,应热心帮助解决,如是不能解决的,也要讲清道理。在地方来讲,则应照顾全体、中央和集中统一,以中央为主体。这是因为地方是在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局部是在全体中的局部,因地制宜是在集中统一下的因地制宜,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邓选》1-198)
二、将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主要目标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财政保证
1、将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主要目标。早在1954年,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在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就对当时同家财政出现不稳定、收支不平衡以及赤字等诸多问题,提出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他说:"六条方针有个重大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之上。"(《邓选》1-195)据此,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完善分配结构和方式的战略任务中,把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看作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的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实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平衡发展的良性循环,作为振兴国家财政的主要目标。这是根据邓小平财经 理论 和当前财政实际状况确定的。
同时,这一思想还在94年制定的《预算法》中得到了充分地法制化:(1)第三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2)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央财政公共预算不列赤字。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3)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 法律 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第三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 自然 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5)第五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调整预算,各级政府不得做任何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决定。"否则,"对免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
2、认为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是实现总任务的财力保证。邓小平同志在《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中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和其他工作一样,它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邓选》1-199)他在《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中还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要保证这一点。如果财政不稳固,是不能保证的。"(《邓选》1-197)当年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贯彻执行并取得巨大的成绩,是和国家有力的财政支持分不开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 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求包括财政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主张国家财政不仅要妥善处理生财、聚财、用财的关系,而且还要权衡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建立起直正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以利于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在保障政权建设、有效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一点在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到坚持:"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三、动员一切力量,从增收节支与加强监督几方面采取措施来建设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1、为达到振兴国家财政的奋斗目标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可靠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指出:"这不光是财政部来做,要靠大家来做。"(《邓选》1-196)他还说:"总收入不应减少,并争取超过;总支出不应突破,并力求节约。这样收支都由大家包起来,才能保证预算的巩固性。大家担负起责任,就不致于突破预算。"(《邓选》1-194)要调动各个方面节约财政支出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邓选》1-197)邓小平同志这种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增收节支办财政的精神,对我们建设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是非常适用的指导思想。
2、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不断增强税收在筹集收入,促进国家财力稳定增长,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邓选》2-337)他还指出:"在调整中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已经从各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继续实行,不能走回头路。仍然要继续把经济搞活,发挥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当然要防止盲目性,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在这方面,要规定比较样细的法令,以防止对自主权的曲解和滥用。"(《邓选》2-362)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对抑制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倾斜、费大于税、相当严重地存在储税、漏税、欠税,以及有税不收、随意减免税等公共分配秩序混乱的现象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