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宏观 经济 与税收"课题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 税务学会"税收与宏观经济"课题研讨会于2003年9月17日至9月19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代表就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问题 、当前税收政策选择、配合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以及国际税收竞争与我国的应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税收与经济关系问题
税收与经济关系问题是税收 理论 研究 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税收实践中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因此, 科学 认识税收范畴,明确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运用税收调控经济的基本前提。
从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看,税收处在政府与 企业 、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点上,是各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经济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经济与税收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体现在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客观存在的税收对经济的 影响 ,才使税收成为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的调节经济的工具,也就要求税收工作必须把发展 经济、服务或服从于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保障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 分析 税收调控机制的作用原理,会发现,税收调控功能是包含在具体的税收制度之中,并且通过税收征管来实现的。因此,税收制度及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以及其与经济管理体制相协调是进一步增强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前提。
税收调控的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 社会 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有的代表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运用税收手段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组织收入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强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依法治税与支持企业生产的关系;税务部门职能作用与改革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当前形势下在具体的税收工作中,税收调控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
税收与经济关系的有效协调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其最终目标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这一认识,有的代表从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角度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深化我国的税制改革。认为我国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为原则,通过制定和贯彻包括财政、税收、福利、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 法律 和法规,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社会调剂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和困难行业、困难群众问题的解决。在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后,提出了在税制改革方面的政策建议:
(1)设定农业税起征点;
(2)对西部地区重点税源企业新上重大更新改造项目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在缴纳增值税时应准予抵扣;
(3)部分返还采掘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以此作为这些企业发展接续产业的准备金;
(4)困难企业3年以上的陈旧欠税应予以豁免;
(5)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
二、当前形势下的税收政策选择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经济在2002年已基本走出低谷,2003年第一季度进入了快速增长期,GDP增长高达9.9%,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的同期最快增长水平,整体经济增势强劲。进入4月份以后,受"非典"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6月份以后 工业 生产、市场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上半年GDP同比增长8.2%,比2002年同期快0.4个百分点,国民经济总体上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1.6%,第三产业同比增长4.2%。从部门来看,上半年,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2%,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速比2002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增速,各经济类型工业增长全面加快。与此同时,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盈利保持较高水平,1~5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2.8%,工业产销率高达97.2%。上半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投资,二是出口。从投资因素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1%,比2002年同期快9.6个百分点,超过了经济过热时的1994年的投资增长速度。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32.8%,集体经济投资增长37.8%,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4.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建投资增长29.7%,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9.2%,房地产投资增长34%。从建设资金的来源看,上半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2.7%,国内贷款增长55.9%,利用外资增长44.1%.自筹资金增长51.2%。
这里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全社会总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非政府投资,即企业和民间投资也增长强劲,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处于同等水平。 目前 民间投资已被启动,这使得经济增长有了内在动力。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快速增长,2003年4月末 金融 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增幅是1997年4月份以来最高的。随着贷款的增长,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逐月上升,广义货币量M2从2002年6月份增长14%,上升到9月份16%,又升至年底的17%2003年第一季度更升至18%以上。目前己出现银行贷款增长偏快、贷币供应较松的问题。
从出口的因素看,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0%,其中,出口增长34.0%,同比增加19.9个百分点。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拉动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民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制约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隐患,主要也有两个:一是消费需求仍然不足,二是就业形势严峻。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而 农村 仅增长6.3%。在物价方面,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主要是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其余商品价格大多表现为下降。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有明显上升。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主要生产资料中,石油、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价格上涨较多。
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加缓慢。200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5%,二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1∶1.若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 计算 ,差距会达到5∶1~6∶1.此外,城乡居民内部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明显加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带来全社会消费倾向的下降。三是基于对 教育 、养老、失业、医疗等问题的认识,居民减收增支的预期仍未缓解。四是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协调。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至2003年6月底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是3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近800万人,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约是1000万人,另外,农村大约还有1.5亿人的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最能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并正在增强。因此,人们探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 历史 经验,应采取渐近式的"淡出"方式,可以把2003年和2004年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过渡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应当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 方法 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