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 问题 的提出
税赋问题,从来都是一国的核心 政治 、经济 问题。我国 历史 上的每次重大变革,无不是围绕着税赋变革而展开。历史经验证明,税赋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 法律 问题,而是关系全局核心问题。尤其在 现代 ,随着其职能的不断扩展,国家所控制的资财也已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这些被用于公共支出的资财,其最终来源越来越依赖于税收。事实证明,税收对于财政的贡献率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达到了90%以上,大多数国家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税收国家。也因此,一个国家汲取税收的能力,事关国计民生,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汲取税收的能力高低有两方面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拔鹅毛"原理。国家肩负着取税于民,用税为民的重任。在完成这一工作过程中,国家不仅要善于聚敛巨额财富,更要注意不可凭借其强大力量不加限制的从人民攫取,甚至导致人民的反抗。为保证国家的征税行为适当,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至为重要的是坚持税收法定主义之原则。这一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税收法治建设贡献颇多,但是,是否仅仅从上述角度加以考量就足以保证国家在税收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仍然是有疑问的。
税收法定原则强调,税收作为对于公民财产的直接侵夺,国家应该抱有足够的谨慎,并争得国民的认可。因此,法律的形式在税收制度之确立中尤为重要。于是提出: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抛开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执行程度不谈,我们还应该关注,经国家法律予以确认的税收,虽然具备了形式合法性,但就一定是具有合理性的吗,一定是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精神(实质合法)的吗?我们在贯彻税收法定原则之时,也就是构建我们的税收法网的时候,还应该做什么考量来保证法定的税收是合理、"合法"的呢?有学者指出,必须在强调税收法定原则,从而提升立法机关的地位的同时,还要强调立法机关自身行为也要合法、合理。这种合理、合法显然不是停留在程序意义上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立法之时,从实体的角度注意税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许正是出于此中考虑,学者提出了"可税性"的概念,以解决能否对某对象课税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学界现有的 研究 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探讨"可税性" 理论 中的核心概念和一些重要问题,并藉此说明"可税性"理论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功用。
二、"可税性"概念的再探讨
(一)"可税性"概念的争议
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的税收法律规范中并没有"可税性"概念,"可税性"仅是税法学中的一个学理概念。而且,即使是在学术界这一概念的内涵也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从语法学角度来 分析 ,"可税性"是由"可"、"税"和"性"三个语词构成,"可"是动词,"税"和"性"是名词。"可"的含义为"适合":"税" 的含义为"税收",包含征税和纳税两个层面:"性"的含义为"性质"。根据"可"、"税"和"性"三个语词的含义,"可税性"概念可以界定为某种对象具有的适合进行税收的性质。而税法学中的"可税性"则应该是从法律的角度看来,某种对象具有适合进行税收的性质。
对于这样一种性质,有学者提出"合理、合法说",认为:"征税还必须考虑其法律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本文称之为'法律上的可税性'"。"征税是否合理,不应仅看经济法上的承受力,还应看征税是否平等,是否普遍等方面;征税是否合法,不应仅看是否符合狭义上的制定法,而且更应看是否合宪,是否符合民意,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而有学者则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合法说",认为:税法上的"可税性",具体包括下列四方面:(一)法的渊源符合税法;(二)税收要素具有法律明确性;(三)法律规范制定程序符合税法;(四)法律争议的解决符合税法。
可见,对于"可税性"概念的认识,学界还是有一些分歧的。笔者认为,前者"合理、合法说"内涵过于宽泛,而后者之"合法说"对"可税性"概念的概括,虽然严格立足于法律视野,能与既有之税法理论顺畅对接。此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对"可税性"与"税收法定主义"作区分,因此很难提炼出"可税性"理论之独特价值。
(二)"可税性"概念隐含的指向
笔者认为,要弄清"可税性"概念比较确切而适当的含义,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要考察,这一概念是在什么语境下被使用,其独特的价值在于何,并由此探究语义分析所不能囊括的隐含指向。就前文所述可税性概念的提出背景和 目前 学界使用"可税性"概念的现状来看:
第一,"可税性"概念应该是一个指向客体的概念。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所谓"可税性"应该是指某一对象或说客体是否具有适合被征税的性质,而不是说某个课税者是不是有课税的权力。第一,事实上学者使用此概念时经常是直接将其指向税收客体的,比如有学者在文章中提出"从现行法律的要求看,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否定非法所得的可税性",还有学者在提出" 电子 商务的可税性问题"和"第三部门的可税性问题"等具体的税源问题时,使用"可税性"的概念。第二,就课税者而言,其是否有课税的权力,是否在课税过程中执法适当,应该是是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贯彻和税收征管中的问题。
第二,"可税性"理论是指导税收立法和税法解释的理论
有学者提出,立法机关"只有既遵循通行的造法规则,又能真正体现民意;既注意法律的普适,又强调适用的公平,才可能是制定出来的税法在法律上是可靠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 社会 上是可用的,从而才能真正确保'可税'"。而可税性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在立法上有效界定征税范围"。各国税收法治的实践也表明,国家总是尽可能的汲取税收,因而在税收立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不应被课税的客体进行课税的危险。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税务官员在对闻名全球的休斯电子公司进行常规查账时,产生了一个新想法,要对远在大气层之外的物体--人造卫星征收财产税。而休斯公司则认为,征收财产税背后的含义是当地要为纳税人的这份财产提供公共服务。但人造卫星根本没有享受这种服务。甚至嘲讽说"如果一颗卫星着火了,洛杉矶政府一定很难为我们把火扑灭吧?"这位发言人冷嘲热讽。最后双方争执不下,幸亏"公平委员会"作出最后裁决,争端才得以平息。可见,在税收法定主义得以实践的情形下,需要在立法(包括委托立法)过程中遵照一个确定的原则来考察为什么要对某一对象征税,而这正是"可税性"理论的价值所在。
另外,随着税法的 发展 ,税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日渐凸现。因此,税法解释已经成为税法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在税法解释中同样面临着和立法一样的问题,税法的解释机关(立法或行政机关),同样要不断的作出上述考量。
(三)税法中的"可税性"概念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税收立法和税法解释过程中,应当考虑课税对象是否具有可以课税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这种性质就是税法上的可税性。"可税性"概念中包含的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可行,二是合法。广义的合法应包含三个方面的 内容 :(一)符合具体的法律规定;(二)符合宪法;(三)符合法律之公平正义精神。其中,"符合具体的法律规定"与"符合宪法"应当是税收法定主义应有之义,而"可税性"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立法与法律解释,所以所考虑之"合法性"在于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的精神。在"可税性"的考量中,除了"合法性"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还要考虑到"可行性"的问题。概因为在法律的视野中,能否对可税之对象课税,还应考虑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此种课征能否实现,对此种对象课税是否有效率。课税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税收行政活动中,设计到 会计 、资产评估以及征收、入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考察某个对象的可税性时必须要考虑可行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行政效率的问题。
三、"可税性"理论中的重要原则
"可税性"理论的现实有用性,应该体现在通过对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探寻一套能够指导立法和法律解释时间的判断标准,用于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可税性,是否能成为税收客体。就前文的讨论而言,可行性和合法性这样抽象的概念肯定尚不足以做出判断,因此,必须在此两项内容之下在寻找更为具体的原则,继而概括出可行的标准。并且,这样的标准必须是与现行税法理论能够实现对接的。我认为,可以考虑如下原则:(一)无收益,无税收;(二)课征税源,不伤税本;(三)公益豁免。
(一)无收益,无税收
税收是对社会财富的在分配,税法本质上是分配法。在社会经济的四个环节中,必须先有生产和交换,产生了收益,才可能进行分配。没有收益,分配当然无从谈起。现代国家的税法作为分配的法,虽然不一定是在分配环节课税,但是最终的税负承担都必然是要直接或间接的落实到在分配和在分配当中去,也就是要通过税收分配纳税人的收益。税收不考虑收益问题,既不以收益有无、收益多少作为课征之基础,就有可能退回到为保证财政而横征暴敛的古代国家状态,使征税就变成了抢劫。国家税收就完全背离了公平正义的精神,不再具有合法性。
可见,收益是税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确定征税范围,判断某一个对象是不是具有可税性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收益性的问题。而且,事实上从税法的体系来看,收益也是贯穿于税法体系的一条线索。税收大致分为:商品税、财产税和所得税。而从税收学通常的收益分类来看,适合作为税源的收益主要有三类,即商品(包括劳务)的销售收入,各类主体的所得、源于财产的收益,这于税法的结构是相对应的。更具体来说,商品税所指向客体的多是为获得收益所为之行为;财产税所指向的即为收益的固化;所得税则直接指向收益本身。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