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回国三年后的一些感想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0-01-06 16:21:50
炎热的夏季进入尾声,新的学期将要开始。看着校园里熙熙攘攘的新生,还一身戎服军训回来的同学,都能勾起很久以前青春的回忆,岁月流逝如斯。算起来,回国走进这个校园已经三年半了,一直想写点什么,总是事务缠身。这两天几篇文章改完,竟然发现自己可以松下来。
在美利坚游学近十年,虽然也尽情享受那边的山水和空气,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老师朋友,有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但内心总是牵挂家乡。国家的崛起、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也吸引着自己不安的内心。当看到年迈父母在回国机场不停地抹眼泪,自己内心也就知道该回家了。机缘巧合下,我回到了燕园,一个十年前我离开的地方。
初入校园
这里也开始了Tenure Track 制度,不过周围不少人私下都和我说在国内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只要是老老实实干活的,基本不会被开除。我和富有亲和力的院长见面,签了聘任合同,拿着比很多年前在美国读博士RA都低的薪水,开始了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老师”生涯。
先是办理人事手续,这个比较繁琐,除了学校,还有留学服务中心,北京市的出入境管理部门等机构,最后拿到身份证是五个月后的事情了。学校的工资是人事关系办好才正式发给你,结果一次补了好多月的工资,被当成“高收入”人狠狠宰了一笔高额收入所得税,让人很无语。幸好母校还没有把我当年档案处理掉,居然靠我的学号就找了回来,不然还不知道要拖多久。不过国内办事制度非常“灵活”,系里院里帮忙的话,你就可以以别的名义提前拿到工资,我就是在断粮压力下让院里帮着解决了一下。
经费、空间和生源是新来老师最关心的三件大事。作为享有盛誉的学校,在启动经费上还是不含糊,没有猫腻地就爽快地按合同批下来了。空间和生源,则下放到各个院系负责。这点我加入的新学院没有雄厚的基础,在连院行政人员办公空间都不能稳定保障的情况下,还是努力给找了三十平米的实验室加十多平米的办公空间,大家都知道难处,也就没多少认真计较合同条款了。学生生源问题是回国前真没想到的,原来平均一个教授每年还不一定能有一个名额。如果像化院,制度健全,生源也多,可以给新来老师每年两个名额。但我们这,一年多后我才有自己招的研究生,之前靠其他教授大力支持下带别的学校学生开始搭建实验室。这个提醒以后要海归的同道一定要在学生名额上和学校沟通好。
教学也是马上要面对的。和传统大系不同,我所在的工学院新成立几年,教学压力大。因此我这新来的老师给了一个学期修整就赤膊上阵了。由于我数理基础出身好(物理专业),结果就被安排教大一全院必修的《线性代数与几何》。生平第一次讲课,一学期下来一半时间扑在教学上,最后总算没有耽误祖国的花朵。期间,唯一的借来学生挺努力,慢慢实验室雏形也出来了。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