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获得英国纺织工程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3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12-23 18:59:53
1927年,教育部实行大学区制,将苏工专的师生及硬件设施都并入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邓邦逖认为苏工专这样的独立专科学校不应被取消,因为它培养的是社会上紧缺的专业人才,已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在他的极力主张下,中山大学于翌年9月在苏工专原址上开办“附设苏州职业学校”,他也被委派为校长。但他仍在为恢复苏工专到处奔走呼吁,经再三努力,终于1932年恢复建制,定名为江苏省立工业学校。凭借着苏工专和邓邦逖的声望,学校在1935年获得国内第一个纺织管理机构“棉业统制委员会”的资助,得以建立起纺织实习工场和机械实习工厂,又添购了一批器械和图书。在邓邦逖的努力下,苏高工渐渐恢复到原来的规模。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苏州沦陷,他带领全校几次迁徙,从常州到武进再到上海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进占上海租界,江苏省教育厅的经费已被中断,而他不愿接受日伪政府控制,顶着压力拒绝将学校登记立案,以苏工专工业补习班的名义坚持上课,还经常公开发表爱国言论,不失民族气节。邓邦逖依靠自己的人脉力量,得到上海纺织界名流和早期校友的鼎力相助,创办了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将原来苏工专工业补习班的学生全部纳入,改头换面将学校巧妙保留下来。那些不愿接受日伪殖民教育的学生纷纷前来报考。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邓邦逖也始终不忘自己教育救国的初衷,为民族工业保留薪火。
抗战胜利后,苏工专得以恢复,但实习工场和实验室已在战乱中被毁坏殆尽,校舍一部分也被军队占用。邓邦逖重新被任命为江苏省立工业学校校长,他制订了一套详尽的“苏工恢复设备计划”,将上海的仪器设备都运回苏州,一面向江苏省教育厅申请拨款,同时请求纺织界名流的帮助,他恳切地说道:“庶几教学效率,得收事半功倍之效,所望教育当局、社会贤达,力于促成,则不仅本校之幸,抑亦社会之福焉。”并与蒋骥、刘敦桢、胡粹中等人筹划恢复了建筑科。可惜那几年内战不断、物价飞涨,苏工专的经费捉襟见肘,他的一些计划难以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南行署文教处拨了一笔专门款项,添置了苏高工的实验设备,建起了机械实习工场,邓邦逖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