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为什么德国教育受到全世界的尊重,每年吸引着众多留学生前往求学,还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
从小立规矩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总有很多规矩,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按规矩执行;甚至对家长们也有一串规矩。可以说,立规矩是德国幼儿园的核心。在原则问题上,德国老师一定会说Nein(不),且完全不商量,坚决执行。
混龄幼儿园
德国的幼儿园很多采取混龄制度。虽然看上去很难管理,但在混龄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活动时间也不同。这样的搭配也更好地分布了老师的职责。
混龄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低年级的“弱者”和高年级的“强者”要学会与彼此相处。在力量不均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越早开始越好。混龄班级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的环境。
学习社会感情
德国的很多幼儿园都有一门“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加强自我意识。
幼儿园的老师们会在课上和孩子聊很多关于情感的话题,以引导他们领会“社会情感”,把生活中的问题以比较积极的方式解决。课程会分为不同的阶段,涉及感情培养、感情管理等各个方面。
幼升小的仪式感
德国家庭里有小孩要进入学校时,往往整个大家庭都会积极参与庆祝。而在小学中进行的“入学礼拜式”则是更大的一个仪式,为了带领孩子告别幼儿园,并正式引导孩子进入下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小学。这个仪式在德国的意义,不亚于圣诞节的平安夜。
仪式在教堂中进行,气氛庄严,孩子们抱着“入学喇叭筒”坐在最前排,接受来自所有人的祝福。神父和牧师主持全场,用最简单的乐器领唱,父母们跟着合,在他们认为最神圣的地方为孩子们祝福。
独自上学
德国的小学会提醒家长,尽量避免父母接送。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担心起了安全问题,但德国在这一方面也早已运作了一系列成熟的方案。
社会组织也会开讲座,教父母如何带领孩子度过独自走路上学的阶段。学校还会给孩子们发一件黄色的带银条的小马甲。独自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个子并不高,冷不丁从停靠的汽车旁穿出来,尤其是冬天麻麻黑的天气,带着反光条的衣服非常显眼,汽车灯一扫过就能晃到,知道前方有学生。
自由生长的下午
德国的教育规矩严,但管得也松,主张在持守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自有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德国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只在学校接受半天的课堂教育,下午通常1点左右就下课了。全天制的小学,孩子不需要出学校就可以接受到托管,而半天制的小学,孩子们就要离开学校,去幼儿园里设置的专门看管小学生的Hort或者学校附近独立的托管中心。
阅读
小学生处在还需要适当引导的阶段,德国小学通常会给家长以建议:带孩子们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关注各项适合孩子的阅读活动;以身作则,自己先捧一本书来看,孩子便会依葫芦画瓢;与孩子共读绘本后,提一些有趣而简单的问题,养成阅读后思考的好习惯;带孩子一起去选书,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填写“读书证”,让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听孩子朗读,并签上名字。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