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荷兰留学备受留学生推崇,荷兰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呢?在荷兰,任何学校都是只有差异没有差距的,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兆龙留学王老师对荷兰留学以及生活经验的讲解与评价。
曾经对荷兰的高教体系羡慕非常,传说是全公立大学,彼此不分排名各有特色,学校除特殊科系外也不挑学生,来者不拒,教育机会均等,技职和研究导向的大学各有擅长,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的路,没有传统华人思想里那种“惟有读书高”的禁锢。我曾经对此心神向往,直到自己用老师的身份走进这一系统来。
十二岁定一生?
荷兰的小学有不同的教育法可供家长选择,除了一般的不采用特别教育法或宗教意涵的公设小学,还有很热门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小学、森林小学、或道尔顿制小学,甚或是按苹果创办人Steve Jobs理念创设的实验小学、宗教导向的天主教、基督教、穆斯林学校等等。
不论教育法,各式学校多是公立,属于义务教育的一环,四岁即入学,不需学费,但各校会依家长收入高低定制一套赞助学校办活动的收费标准。这样多元的环境,表面上来看彻底实践荷兰人提供选择自由的精神,只是现实世界里的选择,往往很难达到均等的公平。
也许可以这么说,荷兰小朋友一辈子的路,十二岁就决定了。不论教育法,多半的荷兰小学生会在八年级,小学毕业那一年参加一次会考,会考的结果,传统上决定每个孩子未来的路,是会读普通中学、技职、专科或去当学徒。念的是怎么样的中学,则会根本性的影响可以念的大专院校,只有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可以继续念大学,要中途更换路线不是不行,只是有点难度。
这么小年纪就“一考定终身”的状态长期为人诟病,去年政府于是延后了会考时间,学校的老师得先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班上学生建议,之后才进行会考,会考要是考得比老师的建议的等级高可以翻案,要是考差了,则不会改变老师的决定。
换句话说,荷兰升学改由学生八年的持续性表现来评断,会考仅供参考,改变了“一考定终身”,只是随之转嫁在家长和老师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大家对这件事情看法也不一致,今年第一次实施,教育部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都没有遵守规定,公然违法要求看会考成绩,或根本就还是按照会考成绩分发。法令需不需要再修改,仍然在国会里热烈讨论中。
适性发展外表下的阶级观
我本来以为这个讲求自由奔放适性发展的国家,并不会出现中国那样执着地追求排名。可实际上,排名是有的,成绩就摆在那里,不比简直就是违反人性。当然很多家长并不在乎,更多在乎学校的教育风格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可是怎么样算是适性呢?就算不比排名,荷兰社会里头的种族、阶级区分还是非常明显的。
既然小学的表现和成果,这么关键性地影响未来的发展,小学的选择便更显重要,除了官方会统一公布各家小学会考的平均成绩之外,还会顺便公布毕业生未来进入各种体系的比例。
我们一家刚搬到城中着名中东移民区里的白人区的时候(是的,许多表面上和乐友善的市民,骨子里的地域划分是很明确的),邻居便非常热心的告诉我们,哪间小学实在过分“多元”(意指种族混杂,家长经济工作背景相差悬殊),强烈推荐我们未来选择某间稍远但水平较高的小学。
为了说服我们一家搞不清楚状况的外籍人士,还顺便补充说那个多元小学的毕业生,只有10%会上大学,只有10%啊,太可怕了。所以这个以为十二岁才要面对的教育战,其实四岁就开始了。
多深入了解荷兰教育体系一点便会知道,对学区稍微有点认识的家长,其实都清楚哪间是白人区里头的黑学校、或黑区里头的白学校。黑白学校并非官方称呼,只是民间通用,黑学校意指非白人移民比例超重的学校,通常教育水平比较差,政府会给额外的资源补助。学校害怕移民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会降低学校水平,公然拒收的新闻时有所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大概举世皆然。
小学影响中学,中学决定高教系统,如果拿来和中国的系统对比,那些登上全球排名的大学,都是荷兰研究型的大学,内容和中国一般普通大学相近;另一类型的应用科技大学,则介于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之间,稍微可以清楚区分两者的原则,大概是前者可以颁给博士学位,后者则不行。
高等教育区分的岂止是研究与实用?
清楚区分研究型和实用型导向的高等教育,再将两者和完全技术导向的专科分开,当然也是适性发展的一环。研究型不论学科,讲求的是理论上的发展、科学的演进,是带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智库;应用型则注重实战力、专注直接解决市场问题,是体现社会进步的关键能量。然而随着时代演进,这本来和学生水平、素质好坏无关的划分法,渐渐出现改革的需求。
荷兰政府近年大力推动提升应用型大学的教师水平,本来只需要大学毕业而重视业界经验的门槛,逐年调高希望增加硕士和博士比例,教育部每年提供教师在职进修的资金,大量鼓励老师们进一步取得更高等的学位;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因为经费和大环境改变,纯理论的研究空间受到压缩,学校和教育部都鼓励和业界结合的研究,顾问型的研究比例连年提升。
去年,政府更开放让应用型大学试验成立“资优班”,让本来四年的学程,得以压缩到和研究型大学相比的三年内容,教程的设计团队更大量采用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经验的博士。这一再使得两者在教育发展的本质上日益接近。
原本意在提升教学品质的举动,让应用和研究型的大学分野越发模糊,不同体系出身的老师一下子换到另外一边,因为习惯的教法不完全适用学生需求,再加上学生的中学教育,和其所受过的训练,本来就因为教育目的不同而有差异,老师常常教得挫折,久而久之,更根深蒂固地觉得应用型学生就是差人一截。
本来应该要适性发展的分类,却变得好像主观认定的优秀学生,也就是那些擅长思考、比较聪明的学生就去念研究大学,思考不来的、不够聪明的,才退而求其次去念应用型大学。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