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朋友作陪参观了波士顿周边几个犹太学校,感触很深。
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美国的影响力之深,恐怕也毋庸赘述。令我惊讶的是,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并无强调“融入”,而是大量设置犹太人学校,并用希伯来语授课,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里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我见到的几所犹太人学校都在建筑上醒目地用英语和希伯来语双语标示其作为犹太人学校的身份,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中华民族,在美国有着近500万的华人,和犹太人相当,却在美国几乎没有设立一所类似的华人学校。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有国际范。这一点我是真真切切在美国的社交中体会到了。和美国人交往,闲谈棒球橄榄球也许可以勉为其难,但和他们分享你对中国和日本纠结历史之认知,并在此基础分析当下中日关系,这个做法可能更容易让他们记住你。
遗憾的是,我遇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就匆匆来到美国,找一个白人多华人少的学校,名曰融入。我想,这样的融入,恐怕注定不会太成功。即便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印记,失去了中华文化这个精神力量之源,这样的人我想不太会受欢迎,也行而不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许多方面和西方文明也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我相信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一些能真正做到“中西合璧”的华人学校,培养出一批既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能用流利的英语和拉丁语介绍道德经的学贯中西的人才。当然,我更希望咱们的教育环境能更加开放包容,能允许我们更自由地从中国传统和西方文明中汲取精华,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真正的中西合璧的国际化教育。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这短短的几十年,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相比,几乎可以算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