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深造、留港就业、永久居留权……就读香港高校的一系列美好前景,越来越吸引着不少家长和学生。面对持续升温的上港校热,有关专家提醒家长和学生应理性对待,不能一味抱着"镀金梦",那种认为孩子去香港读书就意味着出国拿"洋薪水"的想法并不现实。
尖子生不上北大上港大
据悉,今年共有12所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比去年增加4所。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并列进入提前录取批次,也就是说填报这两所学校不影响报考其他 "一本"高校。
采访中,很多高三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会选择香港高校。对于昂贵的生活费用和学费,不少同学说,港校提供优厚的奖学金,自己去香港就一定要拿到奖学金,一来减轻家庭负担,再者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更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表示,虽然赴港费用开销巨大,但比起内地的名校清华和北大,他们更愿意选择香港的一流高校。
读港校意味着高薪与出国?
尽管家长和考生热情很高,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港校其实并不了解。很多人对港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认为孩子去香港读大学有“钱途”。
一位王先生说,他希望孩子去香港读书是因为那里"比较有钱",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当问及"你了解香港的就业形势,清楚香港的用人制度吗?"他立即摇了摇头,但马上又补充了一句:"我听说在香港钱好赚。"
除了“钱途”诱惑,这次港校开出的"永久居留权"也是吸引众多家长考生的原因之一。一位家长甚至讲出对儿子的“四步规划”--被港校录取、拿奖学金、得到居留权、出国工作,引得一旁的家长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瞧瞧人家,咱也得向人家看齐。"
当然,也有同学表示,他们选择港校是因为看中了香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港校招生带来了什么?
2006年原本计划招生1300人的香港高校在内地迎来了近3万名报考生,其中不少是各省的高考状元。一时间内地高校纷纷叫喊"狼来了",认为港校抢了内地高校的生源。
对此,一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渔夫在沙丁鱼中放入鲶鱼促进两者竞争,这个"鲶鱼效应"同样适合内地高校与港校之间。
专家指出,不论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家长和考生对港校的"热捧"远远超出了想象,这从侧面折射出内地教育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但事实上,上港校也并非意味着一片坦途。据媒体报道,有内地考生去了香港后,因为没有内地教育的压迫感后"自我放松",沉迷网络游戏最终被港校退回;有的学生因社交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在港校无法适应。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应该给热衷港校的家长和学生一些警示。
专家提醒要理性对待
据了解,近年来港校"受宠"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是香港回归后,从心理上来说,内地年轻人对香港不再陌生;其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贸易金融中心,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在港就读大学能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第三,香港高校非常重视英文及西方文化的教学,很多港校课程都以英文讲授,在与英美一流大学对接及国际学术交往中占有优势。
事实上,在香港读书并不容易。据了解,今年大部分香港高校都上调了学费,四年下来就读港校的内地学生将花费39万元港币到43万元港币左右,即使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家庭也会有不小的生活费用支出。
针对部分家长的"钱途、镀金"心理,一名教育专家指出,目前国内高考竞争压力增大,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一所好大学无可厚非。但是首先应做到不能盲目跟风,选择到香港读大学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其次要将自己选择的香港学校与内地高校进行全面比较,分析自己的学业水平、兴趣所在、特长潜质和经济条件,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