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们大家好,非常开心今天能作客新浪,给大家评析一下今年的高考。
主持人:非常欢迎王潇老师。王潇老师非常资深,他是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学部高考语文的资深教师,2018年被评唯命是工坊优秀教师,2016-2019连续三年语文组内学生评价第一,2017年开始担任中南区、东北区区长,所在区域均在教研组排名第一,2018年部门学术论文优秀奖,深谙高考动向,多次参与高考解析,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以及信任。相信今天王潇老师来到我们现场,一定可以给我们学生和家长带来非常精彩的解析。首先您先跟我们分享一下,现在您能够知道的试题,您觉得今年试题跟往年相比它的难度有没有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
高考题型设置稳定 考情趋势具有时代感
王潇:据我们了解,今年北京高考它的大题数量跟去年还是一样的,是六道大题,分别是非连续文本的鱼肚,文言文、诗歌鉴赏、散文、微写作和最终大作文,在题型设置上跟去年来讲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所以说我觉得高考的规律还是很稳定。再有一个就是的考情趋势,我觉得从今年这些考题上来看,它符合了我们现在国家对考生或者说对青年的一种时代的要求,它从以前单独考察知识,到现在越来越注重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或者注重考察考生对于家国、对于天下这种胸怀,这种格局,这种掌控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近几年高考语文,尤其像今年越来越考察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他单独的去背诵或者他去做题,真正是让学生在做语文当中去体味人生,去掌握胸有天下的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今年的高考题还是出得比较符合我们的时代感。
主持人:所以整体大方向是没有变的,如果大家平常非常关注历年的考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接下来就希望老师详细给我们讲一下,我们今天应该是讲北京卷,您觉得北京卷的整体试题在具体题形设计、答题上面给我们分析一下有哪些重点和技巧?
王潇:现在这个时间语文已经考完了,据学生反馈的试题,我们一道一道题往下看。首先第一个往年来讲都会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先大家可以看这道题设置的意义,非连续性文本,意思就是说它会给你多个,也就是我们平常会给三个或者两个,它会给两三个不连续的文本来阐述同一个事情。有的同学在初次接触这种题的时候,他会觉得很迷茫,说三个不连续的文本,我怎么才能把它做出同一道题呢?会觉得这个逻辑很奇怪,但其实是这样,虽然材料不连续,但是它的讲述点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在从不同角度讲同一件事,所以说咱们就把它当成一篇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就行了,所以这是第一点,大家不要受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这个名字的 误导,当成自然段就好。
再看试题本身,材料一里面说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个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可以读出这个材料它应该在考察人类与生态系统的这么一个关系。我们看第二个材料,第二个材料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态系统如何、如何。材料三是通过研究的角度来发现,研究本身,所以我们可以看同一件事情就是生态系统,所以这是我们非连里面共同的点。不同角度是哪些呢?首先材料一是从宏观的大格局上来看,材料二是从科学家、研究家的本身来看,而材料三是从研究本身来看,所以说我个人感觉今年的非连材料给的角度它是一个由浅或者说由大、由表及里的这么一个过程,我先给您一个宏观的东西,然后给你一个微观,最后给你一个最微观的现实数据或者现实的例子,然后让你去做一些题。所以我觉得它是比较讲究逻辑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是让大家循序渐进的越来越走入这个题,越来越了解这个重点,是吗?
出题顺序讲究逻辑 找到规律利于答题
王潇: 对。所以大家在读这个材料的时候,因为我也了解到有的学生习惯先做简答题,就不喜欢先做选择题,所以他可能先去读材料三,我个人不是很建议这种做法。高考的题目各科,尤其是语文,它的出题顺序是讲究逻辑的,语文真的特别讲究逻辑,就是它给你把这个材料按照一、二、三排好了,不是瞎排的,它一定是按照规律来给你排下来,这种规律一定是有利于你做题,它不可能说给你排一个不利于你做题的规律,所以说大家不要自己给自己挖陷阱,这是一个小建议。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可以看这个材料的内容,材料内容它讲的是生态系统,我们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有,只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态系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今年我们知道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我们去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之下,我们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科技,所以说我们国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建设,而今年这个关键时刻,他把生态系统拿出来考,显然是有这种社会价值的,也是有时代意义的,所以说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考的是语文,但是他还是和我们的理工相结合了,所以这也印证了之前我们一直在说的一种观点,文化和科技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人可能认为我们应该发展科技,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没用,所以有一句古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有的人会说,还是文学好,文学能让我体会诗词歌赋中的美,文学能让我看到苏轼的豪放,他能让我看到李白的温柔,他能让我看到杜甫的悲惨,他能让我看到整个跌宕起伏的历史,这些是科技它带不来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抛却科技,我们应该传承文化,我们会发现其实二者的争端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从语文卷子上就能够得出,科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文化,而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科技,所以二者应该是兼容并蓄的状态。这个我觉得从以往的高考试题中也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说前年的考题,就是2017年的考题,考的是说纽带,说纽带这篇文章它就是新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原来有一个丝绸之路,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丝绸之路,所以你看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科技它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在创新之中寻求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现在的一个战略政策,应对到我们的考题里,所以它就有这么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可以看语文的考试它考到了科技,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种变化。那么有的同学就有点疑惑,说老师我学文的,我没学过生物,我不太理解生态系统是什么。
主持人:对理科不是那么熟。
第一道大题考察两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王潇:我真的不会,我本来就是文科生考语文,为什么让我做生态系统的题呢?但是各位注意,我在这里说科技与文化相结合,我们说的是大趋势,并不是真的让你做生态系统,我们只是找出来一个点,我们最终考的还是语文。所以说非连,就像第一道大题,一共考察两种能力,第一种能力就是我们能不能从这么长一篇文章当中提取出一句到两句有效信息,这就是我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主持人:提炼重点。
王潇:提炼的重点。我们在社会上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每天都面对零零总总各种各样的消息,如果我们没有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的话,我们处理不好日常生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处理不好日常生活,国家就不会发展,国家不会发展那这个问题比较大了。所以说我们从青年开始或者说从高中生开始,我们就学习培养大家一种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端倪,学语文有一大部分或者说很大部分它是在学整个的人生或者在学整个的生命的历程,所以说这门学问我觉得还是比较像艺术的。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非连。
那它的难度其实比较简单,相对于整张语文卷子来说它的难度是最简单的一个,所以大家只要有较强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大家只要不要慌,不要浮躁,你一定会把它做对,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道大题它会考察你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大家可能觉得语文为什么要考逻辑思维呢?不应该是理科考逻辑思维吗?但是大家发现一篇文章如果没有逻辑这篇文章是不通顺的,所以逻辑思维对于语文来说也相当重要。我自己平时在跟我的学生也会去传达,无论是你读文章的时候,还是你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的逻辑是否正确,一篇36分的作文和一篇42分的作文,它差在哪儿?它不差在例子上,也不差在审题上,它差在逻辑上,说俗了就是通不通顺。老师拿到你这篇文章一读,一皱眉头,觉得你这篇文章不通顺,那自然分就低,这些是隐性的,所以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把它培养出来。
那么这里非连的逻辑考察我觉得它一共分为三种,第一种在于因果逻辑的考察,因为我们发现平常日常生活,无论是说话还是处理事情,我们都是用因果逻辑用的最多。如果大家因果倒不清楚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一个言不达意的情况,如果说具体的话,比如说材料中给你写因为A,所以B,然后选项给你写因为B,所以A,你看因果倒了,这是我们常说的因果倒置,这个不能选。还有什么情况呢?比如材料里说因为A,所以B,选项中说因为B,所以A,这个叫强加因果,人家压根没有,你非得说有一个,那得看学生的筛选能力,这是第一种因果逻辑。第二种就是我们的范围逻辑,范围逻辑经常就是大与小的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叫做以偏概全,意思就是说文章写ABCD四件事,选项中是ABC三件事,就说这个对不对?这个当然不对。但是学生要是着急,他就看不出来,其实就差那么一个细节,可能就差那么一个词或者就差那么一个意思,所以学生会觉得可能就对了,所以以偏概全也不对。最后一种逻辑就是无中生有,文章里压根没有,选项给你来一个,这是最简单的,我觉得一般都能选出来。
总结一下,非连考察就这几件事,就像我刚才说的,整体难度是不难的,所以大家好好做,应该能拿到满分,这也是对广大考生的一个期许。
主持人:所以就是对这种题来说,我们考生最重要就是第一刚刚您讲要抓住它的重点,第二就是要理清它的逻辑,也就是说这两个算是我们对这种题目的一种答题技巧,是吗?
王潇:对,其实这种题目没有什么特别能够强技巧性的东西,因为它是很强基础的,就像您刚才说的如果是技巧的话,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那两个,只要考生把握住了,这种题是不能丢分的。
主持人:这种题还算是比较好做的一种题。
王潇:对,因为毕竟是开篇第一题。
主持人:明白,抛砖引玉。
王潇:对,不能上来就太难,我们是要讲逻辑的,由浅入深,所以非连这是上来给学生找找状态,我们拿这种题。
古文阅读题:需要记忆与背诵 先看文章再答题
接下来就是古文阅读,古文阅读相对我们的非连难度会上升很多层级,它的难度在于两个,第一个在于它的逻辑变得更复杂了,因为毕竟是古人整理的逻辑,因为文人嘛。第二就难在语法上,毕竟它是古文,古人的语法和古人的习惯,乃至于古人的方言都跟咱们不一样。所以说我觉得文言文最难一个地方不在于题,其实在于文章你能不能读明白。有很多同学说老师文言文26分或者24分,不管它多少分的文言文,我只能拿一半或者连一半都拿不到。我就问他为什么呢?他说老师因为我读不懂文章,你说我读不懂文章怎么做这个题呢?
但是在这儿跟各位同学说,我们想把文章读懂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它里面掺杂了古代的文化背景,古代历史背景,古代政治背景,古代经济背景,古代方言背景,最难就是这个方言,如果它用文言文,就是用古语的形式写了一个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它翻译起来就会更加有难度,所以说我跟同学一般说的是,我们不要去在意每一句的翻译,我们目的是理解整篇文章,高考设置文言文的一个目的也是,它不是想把我们变成古人,它的目的是想让我们从这篇文言文里面理解这篇文言文的逻辑以及理解一些基础语法,所以我说你能不能在画线句或者加点字,就是这种重点的前后,你把它逐字逐句翻译,其他东西你能不能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就行了,比如一个古文写一个君子款待一个臣子,文言文里面列了吃了什么什么,像这种没有必要把吃的翻译出来,就翻译成君子款待臣子吃饭就完了,对全局没有什么影响,对你做题也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说文言文,它的难度是非常难,这是我们公认的,但是我们可以人为降难,我们不要自己难为自己,所以说整整篇文言文来讲,它确实是我们高考里除了作文最难的一项,但是大家一定要讲究技巧,应该它需要记忆和背诵的还是比较多,比如基础语法、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这些东西都是有一些固定的方法在里面的,因为毕竟语法它不能来回变,必须得固定才行,所以这些大家是会的。再有古代的实词、虚词,它也不会变,所以说你把它的所有意思都被下来,它也不会说今天是这个意思,明天那个意思,所以说文言文需要我们背的还是比较多。
主持人:我有一个小疑问,刚刚您说的这些点,有的同学不管是课堂当中还是复习当中,他自己心里挺明白的,但是当真的做到这个试卷的时候,他毕竟在考场,我觉得还是会有点慌,刚刚看到题的时候,他会有点蒙,您得他先去看这个题,知道这一篇文章的大概,心里有个底,然后再看这些题目,这种方式比较好?还是说我先把这个题目都看明白了,然后我再去文里找这些答案,哪一种方式会更好一些?
王潇:您说的这两种方式其实一直是在我们教学领域里大家很有争议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说,你不读文章,你怎么知道题考什么呢,你读了题目,你还得回去读文章,那你不如上来把文章读明白,然后你去做题。有的老师会说,问题就是读不懂,所以我不如直接去看题,我找到它的考点位置,我再回到文章当中精准定位。这两种我觉得都各有各的胜长,但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还是要先看文章。
因为曾经我记得是有一年,应该是哪一年的高考题,它考了一个文章是《越王勾践世家》,就是《史记》里的一个文章,然后里面考了一句翻译,翻译叫做“君行令、臣行意”,学生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回文中找,学生第一反应就是答题。我们现在可以现场试验一下,我们听到这到这句话之后,镜头前的小伙伴可以想一想,“君行令、臣行意”你的第一翻译是什么?我猜第一翻译肯定君王下达命令,臣子实行命令。因为我们古代就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常识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个往往就是错的,这个就是陷阱在这儿了。
我们如果把它带回文中,或者说如果你先读了文章,你就知道这一句话它一定不这么翻译,因为前面的一个语境,我就不给大家复述原文了,前面的语境说的是,这个君王想让这个臣子升官,然后臣子说的是公众号家长高考圈,后面这句话是臣子跑了。我们现在要翻译“君行令、臣行意”,那我们就得推断上下文语境,上文说要升官,说了一句话,跑了,那他到底想不想升官?不想。所以说“君行令、臣行意”,意思应该翻译成君王下达命令,臣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看如果翻译成君王下达命令,臣子实行命令,那不就跟文章的逻辑冲突了吗?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先读文章,但是我也不支持读整篇的文章,我的一个看法是我们要重点读加点字的前后句和划横线的前后句,因为加点字和划横线都是考题,所以说我们考题附近一定是重点,所以我们重点去看这个。
主持人:还是要把考题带入文章当中,寻找它的前后语境,看一下它周边的题目都是说的什么。
王潇:我们利用语境来帮助我们做题。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就是文言文有时候出起来它会给一大段,还挺长的,有不必要的话,就不用去读了,是吗?
王潇:是这样的。我觉得考官也没有想让你把整篇文章都理解清楚,他的目的还是为了那几道题的考点,看看你有没有掌握他需求的知识。
主持人:您有没有什么技巧,让大家快速来找这些重点呢?
王潇: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加点字和划线句,这肯定是重要的,第二个我们把文言文会分为三大类。
第一个叫做人物传记类,就是写人,介绍某某某人,他是谁,他干过什么,然后他有多么的牛。如果是人物传记类文章,我们主要要找事件,它肯定是通过事件来说明作者性格,重要的考点就在事件和性格上,性格他肯定不会在文章写,那你就找事件,你自己总结就行了。比如说一个将军英勇杀敌,他杀了很多敌人,打了很多胜仗,最后皇帝给他钱,他还不要,这个人就是淡泊名利。所以说你找事件,然后总结就行,这是第一种人物传记。
第二种山水游记,就是诗人今天出去旅游,我去峨嵋山一日游,诗人写一篇文章,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发不了朋友圈,所以就写篇文章聊,以慰藉了。山水游记,你想出去玩你朋友圈发什么?去哪儿玩,玩了什么,我有什么感想,就是秀一下。诗人也是一样,我今天去了峨嵋山,我玩了峨嵋山的大石头,我觉得大石头不错,我在这上面坐了会儿,我还在峨嵋山上看了好多猴子,我觉得真棒。最后写一写我的感想,爬山不错,这一天我看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场景,我觉得人生都开阔了,所以你看山水游记的文章最重点就是考察你的感想。
最后一种就是说理哲思类,说理哲思类就是讲道理,比如说我们去年还是前年考的朝阳一模考的《管子》这个文章,这里面在给你讲一个道理,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或者跟你讲怎么打仗,或者跟你讲怎么运用谋略。所以说讲道理的文章,那是不是论点很重要?所以你要找论点,论点不就在开头那句话吗?所以说咱们先明白,这个文言文是什么类的,我们先分类,任何杂乱无章的东西,我们只要分类整理,一定会有头绪的。所以我教我的学生就是,不论你做文言文,还是散文,还是任何东西,你都要分类,你把类分清楚了,一定不会错。
主持人:好,我觉得您讲得特别详细,我相信在备考的学生也慢慢会理出这个头绪来。我们接下来继续。
王潇:我比较想强调的一个点是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道题,往年来讲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一般会考一个结合社会现象的,就比如说文言文里说了一个东西,然后我们社会上有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吧,这种开放题。但是现在这种题后面又加了一道题,这道题专门考察论语,论语这个点是我们近几年或者说近两年才加到我们的高考卷子上去的,之前的论语只在一个地方考察就是微写作,而现在这几年的论语放在了文言文后面来考察,我觉得它的一个核心意义在于,你看它加大了论语的分值,分值变大了,说明它的重要性就变大了,那它为什么要加大它的分值呢?是因为论语里的一些思想它跟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乃至当今我们的一些社会现象、现状以至于我们国家的这种现状都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觉得读论语真的就是能理解很多、很多事情。
比如今年我们知道考的,它引用了论语里的一篇文章,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什么意思呢?富与贵很好理解,就是富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贵这件事是大家都想要的。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你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不处也”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会发现,孔子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财富这个东西人人都想要,但是你要靠你自己的努力,你要靠你自己的拼搏来获取这份财富,我们现在也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所说论语还是很有时代价值的。你会发现它在春秋战国的一部书,那么之前的一部书,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子,可想而知儒家对于中国社会影响之深,所以为什么要让学生们理解论语,是因为论语里面讲得很多至深至善的大道理,它能够体现我们中国现在改革开放继续新的征程之下,我们需要的一个劲头和我们需要的一种气质。
所以说中国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或者说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国家是否能够繁荣发展,靠的是中国的青年,而中国的青年一定要先明白我们如何才能繁荣发展,才能带领我们国家走向下一个丰收的40年。所以说论语加大考察的量我觉得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而且我觉得也是很好的现象,像论语我在我班里会带着我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会学,这个东西它的价值含金量太大了,不仅能帮你答这道题,甚至能帮你写作文,甚至还能帮你写微写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