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此次人类历首张黑洞照是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全球六地同时对外发布,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图像直观的看到黑洞。
素材一:无止境探索
回顾人类最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全球科学家们对黑洞的探索从未停止。
早在178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米歇尔就从理论上预言过这种神秘天体。他设想,有可能存在一种引力强到连光也无法从其周围逃逸的天体,他称之为“暗星”。
不过,由于“暗星”不可见,要想在空间中找到这样一个天体,对当时的科学家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这也使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暗星”的问题逐渐被搁置。
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后,黑洞研究迎来转机。爱因斯坦将引力视为时空扭曲,他在方程中预言,一个足够小而重的物体,能隐藏在事件视界之内,而在这视界内,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
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开始认真思考这种“太空监狱”存在的可能性。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介绍,1962年,新西兰物理学家罗伊·克尔解决了旋转黑洞(即克尔黑洞)的引力场和时空问题。
其后,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命名为“黑洞”。而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等人关于黑洞的研究,尤其是霍金关于黑洞熵和黑洞霍金辐射的研究,启发人们思考黑洞的内部。
探索未知,是人类拓展自身疆界的重要过程。无论仰望星空,还是审视自己,当地球上的人们全体凝视同一方向,如同黑洞这样曾经深藏不露的未知,终将一个接一个
素材二:科技发展
对于黑洞具体是什么样子,在这次拍照前,天文学家们通过各种间接证据表明黑洞的存在,比如,黑洞有强引力,对周围的恒星、气体会产生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观测这种影响来确认黑洞的存在。根据黑洞吸积物质(吃东西)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
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为黑洞的成像带来了可能。EHT(“事件视界望远镜”)的“八只眼睛”向选定的目标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勾勒出黑洞的模样,据介绍,这张黑洞照片的“冲洗”用了约两年时间。基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它把分布在全球各个地方的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等效于地球万公里长的望远镜,使它具备了观测遥远天体非常高的分辨本领。最近十年,全球科学家在技术上的进步,方法上的创新,使得我们终于有机会在今年宣布得到了它的图像。
正因为有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才给黑洞成像带来了可能,才让我们揭开了黑洞的面纱。
素材三:好奇心和想象力
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写信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后者当时是美国航空航天局马绍尔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他很快给尤肯达修女回了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和火星项目类似,为黑洞“拍照片”也不能直接解决当前我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随着第一张黑洞照片公诸于世,它必将在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数据处理等诸多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研究黑洞并不是“无用”的,它凝结了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结晶,也是构成“创新”二字的最重要元素——好奇心和想象力。
素材四:合作联手
从美国夏威夷到智利,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南极……
全球30多个研究所,200多名科学家,倾数年心血,携手并肩,共同记录黑洞周围吸积盘和喷流等发出的耀眼光芒,从而让超大质量黑洞无处遁形,显现“真容”。
正是全球同步的努力,让人类拍摄到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
在这一“兴师动众”的过程中,科研领域全球同步的作用愈发凸显。正如“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海诺·法尔克所说,这样的项目需要整个世界。
观测黑洞项目,让地球上几乎所有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科学探索,正让整个世界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仅让地球,也让人类成为一个共同体。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