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三、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不仅要重视内容理解(文章阅读),还应该自觉地关注丢弃的"半截子"--语言形式(语文阅读),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的。惟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文本的地位也随之得到提升。
[案例六] 我们再来看乙老师的教学:
师: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在每个括号里添加一个动词来完成对文章情节的概括。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生:盼、赞、遇、躲
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菲力普一家对于勒的盼望与赞美的呢?
生:作者着力写菲力普家里的贫困,通过对菲的语言描写等方面来写的。
师: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菲力普一家对于勒的期盼?
生:"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如果你站在菲力普的角度来朗读这句话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应读出自豪感,并纷纷朗读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对于勒的赞美。
生: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师:见到于勒后菲力普夫妇的表现跟前面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刻画他们的表现的?
生:跟前面截然相反,作者主要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了细腻地描写。(老师花长时间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描写进行解读。)
师:这样细腻的描写人物有什么作用?
生: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去读一读菲力普夫妇在期盼和赞美于勒的有关语句,看看作者前后这样写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读,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这样写能更有力地表现菲力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师:如果菲力普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一个有钱的于勒,小说的情节会怎样发展,人物的表现会怎样?请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来写一个片段,下节课交流。
乙老师的课才是完整的语文课,他在课上带领学生不仅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是什么,还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性格的。如果只是分析是什么,就不是只有语文课才会上的内容,政治课、班队活动课都可以上,并且学生一看就明白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等。小学生都能读懂,我们的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人。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就是通过弄清语文形式,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形式表达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标点、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