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是和学习效率紧密相连的,并不是刻苦学习成绩就能提高,如果对于方法改进,孩子的学习效率会大大的提升,这样他们省去好多时间,如果孩子有的方法,自己有具有刻苦的精神,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差,不考名校都难!
通过研究可调查,一些成绩顶尖,学习效率超高的学生,我们发现他们都有很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下面就来看看吧!
交替记忆法
又叫分布记忆法式重视头尾记忆法。这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交替进行记忆的方法。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 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你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的记忆效果。
有人曾介绍丰子恺先生的"二十二遍读书法"。这二十二遍不是一气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的。
第一天读十遍,第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这就是分布识记法。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也比较科学。
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记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最后记熟)。
测试的结果发现,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的方法好。在分布识记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分布识记也就是分散记忆。所谓分散也有一个限度,不能认为越分散越好。过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记忆。
同时还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时间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系统记忆法
系统记忆法,就是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记住的就是一串。零散的珠子,我们一手抓不了几粒,如果用一根线把珠子穿起来,提出线头就可以带起一大串。
记忆也是这样,分散的、片断的知识记得不多,也不能长久保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
例如:记忆圆形、扇形、弓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这样记忆:首先抓住这三种形状的关系:扇形是圆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后再把几种图形面积的公式串起来。
这样记忆起来,就不困难了。
把知识系统化,往往还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这个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应该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应放的位置上,这样记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在列表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往往是一张表整理出来了,知识在脑子里也就清晰了,不需要专门去背,也能记得很牢。
理解记忆法
心理学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
在阅读比较容易的文章时,理解仅表现为感知,也就是说一下子想到从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者马上能够从现有的知识里抓住所需要的东西并把它同新的印象结合在一起。
但是,在阅读学习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就要利用知识建立新的逻辑联系。理解记忆是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
这种理解,并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它与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理解记忆法,理解是关键,是记忆的基础。要理解,就应对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掌握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次关系,抓住表现内容实质的关键处(或重点词语,重点句、段,重点步骤等)。这样,也就在理解中识记了。
比较记忆法
这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以进行记忆的方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过比较,我们就难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质,难以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异同。比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全面地识记材料。对同类材料进行比较式阅读,会明显地收到全面了解材料、进行"立体"记忆的效果。
(2)准确地识记材料。记忆的准确性与最初识记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有误,那么提取时必然不准。而比较是达到准确记忆的关键。
(3)深刻地识记材料。很多识记材料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难以辨别。在记忆某一材料时,如果找同类材料阅读参考,稍加比较,各自的特点就突出了,印象也会随之深刻。
比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对立比较法、对照比较法、顺序比较法、类似比较法等。比较的基本原则有二:
第一,同中求异。即在识记材料共同点之外找出其不同点。比较时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应着眼于它们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细微的特征进行记忆。
第二,异中求同,即在识记材料不同点外努力找出它们的相同或相似点。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尽管表面现象千差万别,但往往有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点。如果我们能找到它们,就会把它们记得更扎实。
成绩好责任不仅在孩子更在于我们家长,在教子方面我们家长需要多去学习古人,下面给各位家长分享的古人教育教子经验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一世,惟求一志。非一志无以明志,则不知何以为成;非宁静难以至高远,则不知何以为大功。养志贵于专一,非专学难以至精;专学在于思虑,不非深思无以言得。笃行精专,戒骄戒躁,意在水滴石穿,行在柔绳锯木,志在铁棒成针;道在惟精惟一,得在知行合一,成在十年之功,功在经世致用。此千载得志之定律也。
阐释:
人生在世上,贵在于有一个志向。没有志向或者同时有多个志向叫做不明志,同样不知道什么是成就;人得不到宁静,志向也不会高远,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大成与大功。养志贵在于专一,不专一学问和才能就达不到专精;专一的学习在于思虑,不深思熟虑就无法得到知识。真诚的把握执行和不偏离不变换志向,培养离德才兼备的中道,笃行精专,戒除骄傲与急躁,意念如同水滴石穿,执行如同柔软的绳子锯木,志在于铁棒磨成针一般;其中的道理是惟精惟一,能收获在于知与行动合为一体,成在于十年的专精功夫,功劳在于你的志向与才能经世致用,这是几千年能够得志的定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