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02、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
103、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及存在的(无条件性)。
104、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106、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107、是非得失,(是非)即真理,(得失)即价值。
108、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可以相互渗透的有:真理和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109、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110、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对(客体)的尺度,是(统一的、一元的);价值是对(主体)的尺度,是(多样的、多元的)。※统一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111、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认识与实践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113、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114、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识和经验),(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115、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①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感性材料);②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现象,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运用认识的理论成果制定行动的计划、方案,形成(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
116、社会历史观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8、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119、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方式)。
120、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