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理论政策】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热点事件】
"上大学无用"之争:七成网友称支持
导读: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却以"上大学无用"为由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则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对于"上大学值不值?"的广泛争论。
玲玲(化名)考上了四川成都某大学,而随着9月7日,即该校新生报到最后日期的临近,她变得愁眉不展。
这位19岁的女孩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表示:"我爸爸不想供我上大学,因为他认为上大学是笔血本无归的投资。"
玲玲生于四川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她的亲戚都是农民。小学毕业后,她的父母便开始做起了小生意。
五年前,玲玲和弟弟同家人一起搬到了四川省会成都。他们在当地买了房并兑下一家小店。
玲玲说:"我家里并不缺钱。我爸不想让我上大学,因为他觉得上大学没用。"
玲玲的父亲心里有笔"经济账":大学四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需要8万元。而如果她女儿利用这段时间来打工的话,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元。用这笔钱,她可以做点小生意。
这位父亲对《成都商报》的记者说:"我的街坊四邻里,至少有10个大学毕业生待业在家。"
他说,自己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凭借小本生意赚得比许多大学生要多。他认为自己的"大学无用论"并非毫无根据,并指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说服父亲资助自己上大学,玲玲同他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拉锯战",却毫无成效。
成都当地一家新闻门户网站对玲玲的遭遇作了报道,她的故事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该网站同时发起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
该调查共有1万多名网友参与,71%的人支持玲玲父亲的看法。约半数人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好大学,而约20%的人认为无论在哪,我们都能够获得自我提升。
【原因分析】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造成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社会因素
(1)教育体制因素:我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十几年超负荷的运转,学生们早学够了。所以,一旦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学生们再也没有向前冲刺的力气了[。
(2)一些教育管理规定、教育制度束缚了落后生、困难生的手脚。有43.6%的大学生由于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改变,原本升学无望而侥幸进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后感到学习压力大,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由于学费昂贵,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了贴补家庭经济的不足,不得不去当家教或者去打工,这必然影响到学业的完成,学校又不允许停学一年去挣学费,这也必然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55.79%的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 有52.44%的学生受"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厌倦学习[4]。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
(4)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86.89%的大学生认为现行的分配制度改革使就业难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成为影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最大因素。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非常担心,他们在学校的时候,特别是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找工作当中去: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甚至拉关系、请客送礼。在校大学生对此极为不满,对就业忧心忡忡,形成了有门路的感到学无压力,无门路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从而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倦心态。
2.学校因素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1/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一般或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弥漫。有54.27%和45.12%的大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厌倦学习;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有43.29%的大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有近35%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还不严格,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
(2)教材内容陈旧,学生看不到学科的发展,看不到最新的知识,认为还没有学,课本上的东西就已经落伍的了,从而难以激发其自身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7]。有调查显示,目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而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教学只占教学的33.6%。这种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三段论"教学方式,磨蚀了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使学生觉得呆板、枯燥、毫无趣味,学习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
(4)教师素质因素:有38.41%和36.59%的大学生认为部分授课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考评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观评价,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4]。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只有16%的学生认为老师学识很渊博,能学到很多东西, 7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还可以,但学问一般,近6%的学生认为老师都不怎么样。学生对老师"威信"的质疑,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失衡又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
(2)家庭经济困难:29.27%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性等因素[4]。
4.个人因素
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固然有着深刻的学校、社会的原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更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个人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便丧失了奋斗目标。
(2)一些学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心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力的强大,而是为了自己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地位。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一切,爱国心、集体主义淡薄。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的却是能出国定居国外。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贡献,这给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2]。
(3)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混学现象严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7]。对于上大学后该如何完成学业,自己将来应成为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过,没有奋斗目标。调查显示,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的比上自习的要多出3.9个百分点,逛街和闲聊的同学也占很大比例。
(4)心理不够成熟,心态容易失衡。很多大学生不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生活、学习状态的改变,不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变得孤僻自闭;有些在恋爱、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责编:文晖
下一篇:军转干考试申论备考之练心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