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经济常识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7-10 20:49:19
在我们事业单位考试范围当中,有一块是必考察的内容,也是大家较为头疼的模块-经济部分。在我们经济部分的考察当中,宏观经济又是一个重点。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通过梳理通货膨胀进而引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关于通货膨胀的概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所谓通货膨胀指的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量,从而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那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考试的时候具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呢?既然纸币的发行量过多,那势必导致社会上流通的资金量变多,进而导致供给小于需求。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有上升的趋势,价格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那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在这里有一个专门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一个指标-CPI(也叫消费者价格指数)。如果CPI连续涨幅大于3%,我们就可以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发生通货膨胀之后,消费者看起来手上的钱多了,但是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发生通货膨胀,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还有必要的行政手段。这里我们重点研究的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首先要明确这两种政策他们各自的应用主体是谁。财政政策的应用主体主体是政府,具体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简单讲就是政府挣钱和政府花钱,政府挣钱的途径有很多,包括税利债费,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收入来自于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政府花钱的途径也很多,像政府购买(政府也可以作为一个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来购买一些办公用品)和政府转移支付(比如说社会保障支出)。如果政府挣得钱要比花的钱多,也就是收入大于支出,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是财政盈余政策;相反,如果是支出大于收入,我们把它称之为是财政赤字政策。盈余性的财政政策,能够减少市场上的资金流通量,而财政赤字政策能够增加市场上的资金流通量。货币政策的应用主体是央行,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有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存款准备金率,简单理解就是商业银行每年吸收来的存款不能够全部贷出去,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钱存到中央银行做准备金,这一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那么商业银行需要存到中央银行的资金就会越多,能够往外贷出的资金就会越少,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资金流通量。所谓再贴现率,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成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利率越高,商业银行借款的积极性就会越低,往社会上贷出的资金额就会有限。所谓公开市场业务,它指的是央行买进或者卖出债券。
所以说如果社会上发生了通货膨胀,我们首先要考虑到此时社会上资金流通量变多,伴随的关键词语是消费过热,需求过旺。此时,我们应当采用的是紧缩性的政策,包括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让社会上的钱少起来。针对政府的财政政策来讲,政府应当是多收入少支出,即财政盈余性的政策;针对于货币政策,央行应当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商业银行可以往市场上贷款的数量。或者提高再贴现率,减少商业银行借款的积极性,可以间接减少可贷款数量。或者是央行卖出债券,回笼资金,间接减少市场资金流通量。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