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去年6月,几则关于“卖茶女骗局”的新闻,曾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诈骗实施者在社交网络上假扮为美丽动人的“卖茶姑娘”,先通过较长时间的聊天与受骗者建立信任,之后再以“外公生病”“茶庄装修”等借口骗取对方钱财。其中,仅是在广东惠州摧毁的一个诈骗团伙,就抓捕了犯罪嫌疑人近240名,冻结资金3200万元。
此后,“卖茶女套路”虽在网络上变成了“段子”,但其施骗过程,实质是所谓“养号”团队的不法行径。 2015年2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其中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在日趋严格的实名制要求下,不法分子为了获得大量无法追溯背后真实用户的网络账号,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养号”、恶意注册黑色产业链。 犯罪手法往往相似:手机“黑卡”卡商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大量手机卡,用于注册账号,之后再通过批量注册设备通过网站平台验证,获得大量账号。为了躲过相关平台对于“僵尸号”的判断和封禁,“养号”团队“应运而生”,目的就是为了“养活”违规账号。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今“养号”团队的服务之“周全”实在令人“眼界大开”。系统可以让新账户自动添加好友、发布状态。下游“服务商”还可以提供相关银行卡号甚至朋友圈内容。在一番“装扮”之下,“假账号”倒反而真的“活”了起来。 网络实名制的深入实施,能够从源头上掐断“养号”黑色产业链。对于平台来说,需要从技术层面提高平台识别“假号”的能力,符合实名制的技术要求,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督责任。对个人用户来说,也应保持警惕、提高自己对于骗局的辨别能力,不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对监管部门来说,应严厉打击“黑账户”,守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做好全流程监管工作。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应跟上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和方式的新变化,真正做到“实名又实人”,为公众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使用环境,引导“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责编:曾珂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