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链接】
今年“6·18” 网络集中促销十分火爆,消费再创新高。这期间,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打着“线上定制”“电商专供”“网络尊享”等噱头的商品,其款式外观和线下商品并无二致,价格比线下商品更有吸引力。此外,“专供”“定制”“尊享”等名头还让消费者感觉享受了“特殊待遇”。如此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商品,自然引得不少消费者掏腰包。
【热点预测】
电商平台上打着“线上定制”“电商专供”“网络尊享”等噱头售卖商品,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观点:
“特供”、“专供”看似物美价廉,实则是一些“美丽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应该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原因:
电商平台发展之初,为了让消费者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多依靠价格优势吸引眼球。早期,商家在电商平台经营,因减少中间环节,并省去店面房租等支出,确实能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比实体店价廉物美。但随着线上商家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大打“价格战”,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商家便想出线上、线下商品采用不同生产线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线上商品成本,满足很多线上消费者追求低价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避免同自己品牌的线下销售产生冲突,可谓一举两得。
危害:
一,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撕下“专供”“定制”“尊享”的面具,真相可能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配置缩水”。商家用“专供”“定制”“尊享”等词语,刻意混淆不同品质的商品,不履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实则“吃了大亏”,“专供”成了“专坑”。
二,失信行为制约电商的发展。电商的本质还是“商”,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不应由于销售渠道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美誉度由品质说了算,一时耍“小聪明”换不来长久的品牌忠诚度。商家玩文字游戏欺瞒消费者,到头来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心,离品牌而去。
措施:
一、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告知商家在商品中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提高商家守法意识。
二、相关部门应没收失信商家的违法所得,处以相应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三、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通过电商平台要求商家履行告知义务,凡是自称“电商专供”的商品,要明明白白地告知消费者,跟线下商品相比,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列出差异明细,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各方面信息,自行决策是在线上购买还是在线下购买。
网络只是商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并不是一个特殊渠道,更不是法外渠道。监管部门和商家都应以“线上线下一致”为原则立规矩,让人们线上线下消费都安心,促进电商健康发展。
责编:曾珂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