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见义勇为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见义勇为者,不仅是解救他人于危难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之举弥足珍贵,优良传统应当传扬。弘扬见义勇为之举,就必须依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用制度鼓舞人心,用政策筑牢后盾。
提升见证意识,呼唤"仗义相助"。26岁的广西姑娘陈伸慧,目睹了一个年轻男子于路口处抢夺了一名女子的挎包。陈伸慧仗义相助,拦住了男子的去路,劫匪挥动匕首,在陈伸慧的腹部划开了一道长达20多厘米的裂口,腹壁被划破。事后,南宁市决定为陈伸慧申请见义勇为基金,并申请表彰,但因找不到证人而无法落实。根据调出的视频显示,被救女子捡起挎包后就匆匆离开,再未露面。此案例说明,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的问题主要在于难以取证,因此必须提升公众的见证意识,让仗义之举得到应有回报。
完善法律法规,保护"见义勇为"。此前,江苏一名女司机因劝阻乘客不要在车内吸烟而惨遭暴打,全车乘客冷漠围观五分钟之久竟无人出手相助。这一事件中,旁观者的见暴不救无疑说明事不关己的社会心态日益普遍,但也折射出大众有所忌惮,不敢见义勇为的社会之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征引范围不明确,保护对象及相关标准不统一,造成法律的操作性、强制性均不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象,不仅需要明确保障对象,统一保障标准,更需要各级政府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将有关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自1992年第一部《见义勇为保护法》的出台,到2012年新《见义勇为法》的修订,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着社会正气的传扬。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守望互助的具体阐释。我们应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慷慨之举传承下去,鼓励见义勇为,弘扬民族正气。
责编:张舵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