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穷游者"孙永(化名)在网上火了。孙永在1月24日被杭州警方救助,随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但就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登记后发现,孙永在全国一共被救助过234次。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孙永现年27岁,甘肃人,出去游玩花掉自己的钱后,没办法就去救助站。目前,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已为孙永购买了火车票送他回家。(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记得林语堂说过:"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这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言,可以作为不少"旅行家"的座右铭。若孙永真的以"游遍大江南北"为梦想,坚持实践也并无不可,只是他旅居救助站的做法,需要从观念上给予纠正。对此,帮助和教育,比批评和谴责更重要。
事实上,孙永的故事一经报道,谴责和抱怨之声便不绝于耳。有的人说他好吃懒做,有的人说他不思进取,有的人说他自私自利,还有的人说他浪费社会资源。可无论评价如何,他已经去过全国60多个城市。从里程上看,他做到了许多同龄人"想做又没有做"的事情。假设,我是一名立志游历世界的人,我该用什么立场"鄙夷"他?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因一封辞职信,而红遍全国。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有不少人因畅游世界的梦想,或杳无音信,或抛下事业,或散尽积蓄。只不过,大多数人依靠的是自己积攒的力量,而孙永却经常依靠他人的"施舍",用社会的资助为自己的"梦想"买单。从公平和关爱的角度看,他的所作所为,是不能被接受,但也并非十恶不赦的。
其实,如果抛开"穷游"二字,将孙永当做一名城市间的乞讨者、流浪者、欺骗者,他的故事似乎也就不吸引人了。然而,从事实上看,他也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底线、完全抛弃尊严、完全以"坑蒙拐骗"而过活的人。试问,如果他从主观上积极寻找救助站,他又怎么会在寒冷的空屋内被警察找到?试问,如果他甘心受人鄙视,而执拗地旅行,他又怎么会在乞讨后买衣服和生活用品,保持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整洁呢?他所缺少的是"用劳动自给自足"的基本人生观。换而言之,他只是在"穷游"的理解上想偏了。
的确,他不应该把社会和他人对他的支援,当做无节制挥霍的玩物。可一个没有完全抛弃基本道德的人,也是一个有改正机会的人,何况他的"梦想"不算"渺小",而支援一个年轻人完成梦想,是否也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良善?对此,首先需要做的不是惩罚,而是限制、引导和教育。限制他的出行,让他停下来;引导他的思想,帮他改观念;教育他的言行,助他学挣钱。
从法律上看,救助站的福利制度,的确会致使一部分人"无限制地钻空子",可那类人终究只是极少数。救助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孙永的所作所为,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如何处置他,对其他侵占资源的人,没有太大影响,而在他身上至少可以找到值得挖掘的闪光点。如果仅仅是强调其浪费社会资源的过错,而对其实施相当的惩罚,进而阻止其前行的道路,是不是会偏离"法律基于人性之上"的本意?
当然,从效率的角度看,动用社会的力量帮助一个脱离"正途"的人,也许显得十分"浪费"。可从道德的角度看,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与解救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尽管,他已经浪费了不少社会资源,但也不是"不可宽容"。据说,孙永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他旅行的心情。虽然,我们不能以最乐观的心态,期待他的未来,可若有机会,笔者也希望能看到他写的内容。
责编:文丽红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