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如今,人们去市场买菜、坐公交地铁都能扫码支付了。随之而来的是,作为网络交易结算支付手段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因使用便捷、作案隐蔽等特点,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像一个庞大的"资金池",已成为电信诈骗团伙套取、漂白非法资金的"绿色通道",其监管上存在的漏洞给警方及时冻结被骗资金和侦破案件造成障碍。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高发态势。公安部统计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电信诈骗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社会公害。从"猜猜我是谁"到"航班信息变更",从"你中奖了"到"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招数五花八门,不断翻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使用手机支付的场景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又成为了诈骗分子的新目标。公众一不留神就可能踏入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
半个月前,广医大女博士5天内被骗85万元的新闻让不少读者感到吃惊。事实上,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存在着中招的可能性。除了自己提高防骗意识之外,只有用最严格的监管筑牢防线,通过更坚决的打击力度来震慑违法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群众的财产安全。
目前,拥有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多达200多家,此外还有大量非正规的机构从事此类业务。某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之所以成为电信诈骗洗钱的"通道",正是因为骗子抓住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现存的漏洞。一是时间差。在很大程度上,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就是在时间上和犯罪分子赛跑,不能及时查询、冻结涉案资金,往往意味着受害者的损失无法挽回。由于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没有与警方建立快速查询、冻结资金的合作机制,极大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办案效率。二是管理漏洞。虽然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为了扩大市场,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未严格落实账户、交易实名制,滥发POS机,个别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无法查询平台准确交易信息、商户和交易者身份,这些都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也给事后查案带来了难度。
要让骗子无机可乘,必须及时补上这些漏洞。电信诈骗作为社会公害,不能只靠公安部门或者金融管理部门单兵作战,一定要联防联治。近年来,警方和银行加强了协作,"ATM转账24小时后才能生效"的新规使得诈骗团伙通过银行账户转移资金的通道得到一定的管控。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不妨建立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公安机关的合作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渠道,一有报警能够立刻冻结涉案资金,及时进行追查,亡羊补牢。
此外,金融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吃"罚单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常态。据统计,2017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共开出逾百张罚单,累计金额超过2800万元,约为2016年罚单数量的3倍。28家支付机构被注销牌照。2018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也持续从严。央行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也被业内称为整肃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撒手锏"。
移动支付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趋势,新技术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便利的同时,也对公民信息安全、支付习惯乃至金融安全等带来挑战。尽快补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漏洞,让监管走在前面,筑起一道安全交易的高压线,我们才能尽情享受"轻现金社会"的美好。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