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几百年间,居住在里海南部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自印度西北角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区。这时期,印度河文明已衰落,因此处于原始军事民主制阶段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占据上风,居于统治地位。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茶人驱为奴隶,称为"达萨",这就出现了最初的种姓区别。这种种姓,当时称为"瓦尔那",即"色",指肤色白皙的雅利安人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茶人之间的肤色区别。在征服过程中,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雅利安人逐渐定居下来,由游牧文化转入农耕文化;在社会形态方面,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不久后便迅速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这一切的发生、发展与完成都与当地的土著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相互作用、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结果,这两种文明自此逐渐发展成为印度-雅利安文明。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加深,尤其是雅利安人由原始游牧的军事民主制向奴隶制转变,征服者内部也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三个阶层;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称作"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称为"刹帝利";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称为"吠舍"。这三个阶层被当作三个种姓,连同被征服的"达萨"──此时称作"首陀罗"──成为婆罗门社会最基本的四个种姓。前两个种姓是统治者,把持一切大权;后两者是被压迫者,处于社会的下层。种姓制度以及婆罗门权力高于一切是印度文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印度历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形态、教育组织等等无不打上这个烙印,古代印度的教育就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